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宁化传奇:惊心的抗战航运

2015
08/11
08:09
三明日报


  1937年9月,宁化设水陆联运管理站,将沿江船只、船工登记造册,计有木船70艘,船工120名。随着航运任务加重,宁化船工不够用,国民政府向清流、长汀、上杭甚至闽侯等地招募了百余名船工。这些人以三十岁居多,年轻力壮,本属征兵对象,但参加航运可免兵役,还能学到技术,养家活口,所以水边人家争相应征。


  在册的船工由县管理站统一调度,编为永(永安)-宁(宁化)航线20队。1940年后,直接由永安驿运区管理。宁化驿运管理站在下沙、湛坑桥两地设了聚点仓库,用小船运粮到城关,再转运永安。据宁化县公沽局明细表记载:1940年9月25日至1941年2月28日,宁化驿运站船运大米至永安计524吨,平均每月运量104.8吨。


  1942年,作为第三战区补给接转地,宁化县成立军运代办所,航道纳入军管,参与航运的船工要编号、船要挂牌、领执照,管理人员统一着装,持证上岗,实行准军事化管理,直到抗战胜利——此时,在册的船工达160人。


  1942年7月,宁化县《军用征雇木船给与标准》规定:30公担以下,每天给与船户租金200元,船夫工资800元,合计1000元(国币),另给伙食米每人每天25市两,木船每日行程上水20公里,下水40公里,平均30公里。


  抗战期间,永宁线航运的事故赔偿,与民间船运的事故认定和理赔完全不同。比如发生沉船事件,民间的办法是:报告货主,合力打捞,船老大不赔货物,货主也不管修船,更不支付运费。如遇盗抢,要经当地保甲长出具证明,调查认定后,货主不予追究。而军管后的航运,事故的赔偿主要属政府行为。


  抗战的八年间,宁化全县实际参军出征的人数达4909人。但这不包括船工——船工也是兵啊,他们抵兵役,战斗在险况环生的航运战线上,运输的宁化特产扬名四方。1947年9月10日,台湾省为庆祝光复二周年,举办名产品展览,福建省府指定宁化专送延祥孔坑茶叶和治平玉扣纸供展。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作者:詹昌政 俞祥波】 【责任编辑:丽勍】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