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宁化传奇:惊心的抗战航运

2015
08/11
08:09
三明日报

连屋一农户家,还在造捞沙船


  饶文光的父亲先是撑船,而后造船,成为连屋村的两家造船主之一。


  在茶山下造船,选址真妙。这里,地处东溪之滨,恰有河龙溪汇入,溪面宽广,水流浩大,天然形成一湾沙滩,用作了码头。


  历史上,东溪上游沿岸,人烟稠密,森林绵延,特产丰富,尤其盛产油杉——“其木大至数围,高至十余丈,远望浓郁,株株相同”(《闽产录异》)。清光绪二十三年(1879年),湖村店上官鼎水与阴步三等人合伙做木材生意,每年经营杉原条(即整根杉木)500余根,运往福州销售。更有甚者,明崇祯六年(1633年),朝廷欲出使册封琉球,“先期采木造船,大桅屡求未获,嗣于宁化县方得”(《台湾府志》)。


  但造船用的是马尾松。饶老先生回忆说,船板的径宽都在一尺二以上,厚达两公分,两个人一天只锯出一块板。饶家一天雇七八个工,急时十天也能造出一艘小船。造船的师傅是请来的。船板晾干了,就请师傅上场——他要先择日祀“杨公”,这是木工的祖师爷,供在工场,每日香火不断。还要择日交“木马”,也就是搭起造船的工作台。然后开始“放样”了:依照船的长短、大小尺寸,制作各种零配件。齐了,进行安装:先拼接骨架,安舱板、船舷,一艘船基本成型。拼接龙骨的工序太关键了,要举行仪式,要祷告,要用上祖传的秘诀。


  此外就是配套工序了:塞板缝、上桐油、制舵桨、备船篷。


  船造成了,下水试航也得挑黄道吉日。先将船抬到茶山下的码头,各部件安装、检查完毕,然后举行杀公鸡“打花”仪式,点烛,燃香,放鞭炮,推船下水,试航。这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有固定的唱词和应和的仪式,显现敬畏之意(伊昭浩《翠江航运与习俗》)。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作者:詹昌政 俞祥波】 【责任编辑:丽勍】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