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化传奇:惊心的抗战航运
当年,新造的船只从这里下河道
张、饶两家主要造两种船:一种是平头船,俗称“樵船”,长13.3米,顶宽2米,底宽1米,载重4~5吨,满载时吃水深度0.53米,船员3~5个;另一种是舴船,俗称“麻雀船”,长8.5米,两头尖,顶宽1米,高0.7米,载重1吨,满载时吃水深度0.37米,船员一至两人。
“麻雀船”小巧灵活,便于过滩,但载重量小,稳定性差,多由有经验的闽清人操作,他们分立船头、船尾,都用篙撑,活跃在内河,沿东溪上行至下沙、湛坑桥,甚至中沙、水茜;沿西溪上行至石碧的陂下、济村的武层,接运来的货物在城关西门码头、现翠园广场下的码头装卸、转运。村里的吴开星,今年76岁。他的父亲是船工,曾发船去过福州。吴老先生为我们比划着客船大小:七八米长,有篷、有椅,能坐二三十人。
“樵船”是出县外航的主力,船底架上桁条——材质为硬杂木,上铺木板,用来堆放货物,船舱架有竹篷,可以遮阳挡雨。这种船要三五个船夫一起操作,经验丰富、熟悉航道水情的船老大在船头掌篙,撑过船的“熟练工”在船尾把舵,两侧各有一人划桨或撑篙。扑入船中的水会积在舱底,由徒弟随时舀干。饶文光十六七岁上船当学徒,负责舀水、煮饭等杂活,冬天时舀舱底水,手冻得连饭碗都端不起来。
张家的造船厂就在码头上方,旧厝犹存。今年72岁的张家炳是张佛吉的重孙,他告诉我们,公太辈从河龙乡迁来连屋村,张佛吉之子张兴隆继续造船,他生有四子。据宁化文化人伊昭浩先生调查,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水运业务扩大,船只需求量增加,张家造船厂固定工发展到8人,一年打造木船20余艘。
打造一艘平头船,费时约需 100个工日,每船售价300银元,这相当于船老大一年的薪资。在当时,一个小地主年收干谷约300担,折合银元也约300元。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国营船厂工人增至40余人,平均5天就造出大船一艘,每二三天造出小船一艘。后来成立清宁造船厂,从闽清请来几位师傅,研制出更加适合山区水道的新船,翠江航运形成了继抗战之后的第二个高峰期。
随着水电站兴起,公路开通,1965年起,宁化航运终止,造船厂仅限于出产少量的渡船。巧的是采访时看见,连屋村饭罗墩小组的饶信根在自家门前造船——他造的是铁壳捞沙船。
茶山下,小轿车驰过乡间公路。造船的旧厝废弃久矣,工场已成菜地。站在当年新船试水的沙滩,眼前依然溪水浩荡,只是船已远去,再也不见踪影了。

- 上一篇:林联捷到治平彭坊村调研驻村工作[ 08-11 ]
- 下一篇:“卫计新风”微信专栏昨上线[ 0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