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中央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孔德林:对乡土社会的凝视

2014
11/14
08:27
中国日报网


有人说,这是一个少有的没有怨气的艺术家。谢少杰摄


    原乡


    “我在寻我自己的根。”孔德林说。


    “90年代时,我一直往外求,从宁化跑到厦门,从厦门跑到北京,甚至想去国外。总觉得外面的世界好,那里有我想要的东西。”孔德林说。


    那个时候,他的画注重视觉效果,多半色彩强烈,“就像敦煌壁画”,孔德林说着“哈哈”笑起来。他也尝试各种视觉效果的创新,“玩得很过瘾”。这些画在展览上也大受欢迎,被许多藏家所收藏,尤其受外国藏家的喜欢。


    那个时候,孔德林也尝试着做一些跟宁化有关系的作品。因为对器物上附着的时间性感兴趣,他也把自己的收藏与现代油画结合起来(他曾尝试把佛像图直接截取,运用在油画中,也是一种大胆的创新)。但是,“当时我是从视觉效果的角度去攫取它,后来我发现这种运用是很表面的,甚至是掠夺性的,不消化就拿来用。”孔德林说。


    向外的寻求并未给他带来他期待的进步,或者满足与安宁。“那个时候,我什么都想用,什么都想占有,是一种贪婪的情绪。当我堆满了这些的时候,就很沉重了,装不下了。感觉浑身都是包袱。”他开始想放松,开始想改变。


    当时,他在上海办展,上海博物馆的一位老先生来看展,对他说:“你看看你的画,是画得好,但是你看这下面的红木家具。你的画是红色的,它也是红色的;但是,你的画有火气,这个一两百年的家具就没火气,很安静。”


    孔德林被戳中了。回到厦门,他停止工作了一段时间,“坚决不画”,让自己静下来。再提笔的时候,他开始为自己的画“做减法“。


    2007年,改变中的孔德林带着自己的画集北上北京。但是,各种思潮风行的北京裹胁着浮躁的情绪,并未带给他预期之中的突围。


    “真正开始有自觉地回归,是从2008年开始。”孔德林说。


    2008年,孔德林从宋庄的艺术家聚落里的大工作室搬到一个小四合院,关起门来画画。夏天里,他在画室里发呆,随手拍死了一只苍蝇。看着苍蝇的尸体,他想到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助,想到了自己的处境,涌起了悲怆与忧伤。于是诞生了《花鸟三联图》。这组工笔细腻的花鸟图,却有着触目惊心的涵义。在第一幅图里,一只美丽的雀鸟身上落着几只苍蝇,而在第三幅图里,鸟儿几乎已经遁形,只看得到只只苍蝇。在这里,雀鸟隐喻传统,苍蝇暗指现代化的“排泄物”。美丽的雀鸟的消失,代表着传统已经被完全侵蚀,走向消亡。这正是孔德林所忧心的。


    画完这组图,孔德林也意识到,他必须回到“平常心”,必须回到自身的处境,找到自己所热爱的,也就是家乡宁化的根土。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茜茜】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