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中央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孔德林:对乡土社会的凝视

2014
11/14
08:27
中国日报网


孔德林对于材料的敏感及对乡土的眷恋,成为其作品的强烈风格。谢少杰摄


    乡土


    乡土,是一个农业民族永远的乡愁


    1982年,刚刚转向音乐界的罗大佑用《乡愁四韵》、《鹿港小镇》,唱出了在工业化与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乡土社会日益解体的哀伤与愤怒。就在这前后,1977年~1978年,借由一场轰轰烈烈的“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乡土文学再一次成为台湾文坛的主流。而在电影界,以侯孝贤为代表的“新电影运动”的导演们,也将目光投向身后的乡土社会,并且以《风柜来的人》、《童年往事》、《冬冬的假期》等电影里所呈现的乡土诗意,令岛民与国际社会一起,将目光从台北的霓虹灯转移到台南的田头与海边。


    20年后的大陆,在经历同样的一个历程:一边是都市的崛起,另一边是乡土社会的陷落。而这不只是经济地位的写照,同样是文化的现状——强者的侵蚀,弱者的式微,天平在失去平衡。在大陆,乡土文化一直没有断根。但是,当路遥、贾平凹等乡土文学作家与“第五代导演”的时代结束之后,农村就被城市包围了,新生的文化人们把目光转向都市的迷离与光影,虽然偶有贾樟柯、郝杰、李睿珺这样的导演,也偶有孔德林这样的画家,将怀抱面向土地。


    作为一个60年代人,孔德林经历了封闭的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繁荣与浮躁,对前后的变化感触特别深刻。“突然一开放,我们特别地迫不及待,特别地想拥有。我们的世界观被冲击,很困惑。当然,慢慢地,到处走,看了很多,感受很多。回头看,有些东西,老东西,是不能全盘否定的。比如古代人和自然的关系。”他说。


    他尤其记得,制纸的老人们住在深山里,夜里八点,天黑还没多久,就关灯休息了。“真正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那里,人就像自然一样地安详而缓慢地生活着。那种“慢”,不是城市人拥挤在上下班的早高峰和前赴后继的deadline里的“慢”,不是永远焦灼地等待下一个爱马仕下一套豪宅时间或的“慢”,也不是用一个花钱的假期在千里之外精心营造的“慢“,而是近乎“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旷达。


    这是农耕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但是,孔德林说,“以前贾樟柯的一篇文章谈到,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出处,唯恐自己不够现代、不够时尚、不够与世界接轨。但是,我们的出处也许就是农耕社会。当你承认它时,你才获得真正的自信,因为在你接受它的时候,你已经有承受它、判别它的能力。”


    所以,现在他每年也许会花半年时间待在宁化。他收藏古物,喜欢台湾的民间歌手陈达,一个如同“活化石”般经历了台湾社会变迁的走唱老人。当然,他依然生活在一个有电梯和电视机的现代社会,但是,只是想要的不是那么多了,努力活得也像深山里的人们一样旷达。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茜茜】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