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中央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厦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门迎四海万顷涛

2020
09/04
11:58
东南网

设立经济特区以来,厦门以海洋般的开阔胸怀吞吐着世界的风起潮涌,开放成了厦门的鲜明底色

门迎四海万顷涛

厦门是外向型经济高度发展的经济特区和港口城市,图为繁忙的嵩屿码头。(厦门日报记者王协云航拍器摄)

厦门日报讯(记者 崔昊)厦庇五洲客,客从“云”上来。

再过几天,九八“金钥匙”即将再次开启国际资本盛宴。冲破了疫情的阴霾,今年厦洽会依旧以敞开怀抱拥抱世界的满满诚意,以突破时空界限的“云上投洽会”,向世界宣示着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的决心。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开放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历程之中,闪烁的“金钥匙”是个重要标志,见证并推动这扇新中国的大厦之门越开越大。

厦门,自古以来就是通商裕国的口岸,是开放合作的门户。改革开放以后,厦门更是以海洋般的开阔胸怀吞吐着世界的风起潮涌,开放成了厦门的鲜明底色。特区建立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在改革开放道路上锲而不舍、再接再厉,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速融入全球发展,续写更加精彩的改革开放新篇章。

开放型经济高度发展

1982年,印尼华侨陈应登,办起厦门第一家外资企业——印华地砖厂,成为厦门外商独资第一人。如今,他依然记得44岁那年站在湖里荒滩野岭为印华地砖厂培下第一锹土的画面。当年,他的产品因技术领先曾经远销海外。

就这样,一块花砖敲开了开放之门,揭开外商投资厦门的大幕——1983年9月25日,厦门华侨电子有限公司成立,成为厦门首家大型中外合资企业。1984年,华美烟草公司在厦门湖里工业区举行奠基仪式,成为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卷烟企业。1985年,厦门第一家台商独资企业——厦门三德兴贸易有限公司成立,成为最早进入大陆投资的台湾企业。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过去4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

缘于对外开放,厦门紧紧抓住改革开放和特区建设的大好时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和促进双向投资,开放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和境外资本的重要聚集地。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近年来,厦门吹响招商引资的“集结号”,全市上下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狠抓落实,抓招商促发展。中航锂电、天马6代AMOLED、浪潮南方总部制造基地等多个超百亿级项目,华为鲲鹏生态基地、阿里巴巴、星旅远洋等一批优质项目签约落地,为我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积蓄动能、夯实产业基础。

数据显示,40年来,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来厦投资创业,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18亿美元,Dell、通用电气等63个世界500强企业在厦投资114个项目,外资企业贡献了全市约70%的工业产值、60%的经济增长和40%的进出口,共同推动这扇“大厦之门”实现了从一张白纸到国际化沿海开放城市的伟大跨越。

同样,厦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大力“引进来”的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跨国经营,参与全球资源优化配置,不仅发展自己,也造福世界,向世界展示着更加立体的厦门形象。

以象屿集团在印尼东南苏拉威西省投建的250万吨不锈钢冶炼一体化项目为例,这个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以来规模最大的对外投资项目,不仅带动着产业升级和外贸增长,也为当地培育不锈钢产业基础,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把合作共赢的“蛋糕”越做越大。

如今,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厦门正在与越来越多的区域分享发展红利。截至目前,厦门企业已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1328个项目,在协议投资总额153.3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138亿美元。

构筑更加开放产业体系

海沧远海自动化码头,红灰色相间的自动化桥吊平稳运转,自动导引车穿梭往来,自动化轨道吊带着集装箱快速运转,随后有序装载登上南来北往的远洋货轮,在海天之间奏响了一曲高效繁忙的交响曲。

厦门因海而生、向海而兴,乘着特区建设的风帆,在一系列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厦门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描绘着务实合作的动人景致。

40年间,厦门从最初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减少政府对外贸的直接控制、减少外贸领域的计划成分、放宽外贸经营权,到如今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探索贸易新业态、培育外贸新优势;从最初实行出口鼓励措施激励出口增长,到如今建设贸易强市,持续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优势;从最初组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外贸经营主体,到如今百花齐放、百舸争流,与世界分享发展红利。

回顾发展历程,厦门积极顺应全球产业化分工不断深化的大趋势,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大力推动产业扩大开放,集聚创新要素,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培育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群——平板显示、计算机通信、航运物流、软件信息、旅游会展等10多条千亿产业链群,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900家,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71%。

从微观处看,这里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钨制品生产出口基地,全球最大的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中国主要电脑出口基地、液晶面板出口基地,中国最大的花岗岩石材及其制品出口基地,中国最主要的LED灯管出口基地。与此同时,进口啤酒、进口燕窝、进口鲜活海产品等纷纷登“鹭”,并中转分拨发往各地。

40年来,厦门货物贸易年均增长19%,“厦门制造”已销往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总值占据全省半壁江山,外贸依存度、外贸综合竞争力均居全国前列,进出口额居副省级城市第4位。

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贸易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厦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积极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出台外贸惠企四项措施和年度扶持政策,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大力发展贸易新业态,外贸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和发展潜能。

一个“稳”字看基本盘。面对“大考”,厦门外贸再次展示了其韧性和抗压能力,交出亮眼成绩单——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市货物贸易进出口3081.8亿元,增长3.9%,增速在计划单列市中居首位,上半年进出口规模已超去年同期,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底气稳住外贸基本盘。

构筑更高水平开放新格局

在汽笛的长鸣声中,满载货物的中欧(厦门)班列从厦门自贸片区出发,犹如一条舞动的丝带,构建起一条向东连接东南亚、向西横跨欧亚大陆的国际物流新通道,助力厦门成为“一带一路”上重要的海陆交通枢纽。

厦门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最大公约数,立足沿海近台优势,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续写丝绸之路的荣光,构建起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

在海上,厦门组建起“丝路海运”运营平台,开行53条航线,加强互联互通枢纽建设,并设立全国首支地方政府主导的“海丝”投资基金。海陆“牵手”,中欧(厦门)班列通过海铁联运将班列运输业务延伸扩大,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通达22个国家、39个港口。人文交流多元互动,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在厦落户,打造南洋文化节、国际时尚周、嘉庚论坛等文化交流活动平台及“一带一路”财经发展研究中心等9个智库平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行稳致远。

在两岸经贸合作方面,近万家台资企业在厦投资兴业,累计实际利用台资120亿美元;厦门成为大陆从台湾进口水果、酒类、大米、图书以及音像制品的最大口岸;厦金“小三通”航线累计往来旅客超2000万人次,占两岸海上直航近9成;海峡论坛、两岸企业家峰会等50多个大型对台交流活动平台在厦“同心筑梦”。

多年来,厦门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大胆试、大胆闯,从率先设立台商投资区、出口加工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到如今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并积极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对标先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逐步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东方风来满眼春。如今的大厦之门,正在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进改革开放,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续写“爱拼才会赢”的新篇章。

【亮彩数字】

●40年来,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来厦投资创业,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18亿美元

●截至目前,厦门企业已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1328个项目,在协议投资总额153.3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138亿美元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马威】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