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州八怪”全才黄慎 从学画求生存到画坛巨匠
黄慎画《钟馗》
卖画糊口
去扬州的前两年,黄慎走出大山,先后游历了赣州、韶州、南京等地。那时,他还名叫黄盛,由于和广东的一位画家重名,才将名字改为“慎”。在宁化方言里,“盛”字和“慎”“顺”同音,选“慎”为名,似乎也寄意了一种人生态度。
很长一段时间里,黄慎只是宁化县一个小有名气的“写真’匠人,替人画供祭祀用的祖宗像,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和“扬州八怪”里的其他7人不同,他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里,是真正的市井小民。幼年丧父的他,经常过着忍饥挨饿的日子,还要帮母亲到集市上出卖织物,早早地担起了养家的重担。
14岁时,黄慎在母亲的要求下,到一位老画匠那里学画肖像,这本是在“无一存活”的情况下“非得已”而为之,只为求生存。结果颇具戏剧性的是天性绝慧的他,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传师笔法、鬻画供母了。
做一行爱一行,黄慎显然并不满足于这种走街串巷、刻画写真的画匠生活。由于同乡张钦容的一句“子不能诗,一画工耳;能诗,则画亦不俗”,加上时时有事理不明,他沉思顿悟,明白一切都是不读书的缘故。
于是,年未弱冠的黄慎折节发愤。他寄居萧寺,夜里就着佛前的长明灯翻阅《毛诗》、“三礼”、“史汉”、晋宋间文、杜韩五七言和中晚李唐诗,并开始追求画的神韵,又先后从宋代的李公麟、元代的倪云林和同时代的上官周的作品中汲取营养,逐渐形成个人风格。
这时候,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的福建山城已经不能留住黄慎的脚步,他决定离乡背井,去寻找更多的机会。
黄慎的一生,几乎都在游走中度过。光是34岁到37岁近4年间,他就先后到过南丰、宁都、瑞金、赣州、韶州、广州、南昌、南京,即使到了暮年,也没有停下远行的脚步。只是这所有的旅程,并不是出于游山玩水,而是为了卖画糊口罢了。
去扬州,同样如此。不过让黄慎意外的是,这个地方会给他带来如此多的收获,包括名声,包括钱财。
人杰地灵的地方,能出得大人物。扬州就是这样一座城市,这里流水环绕,有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两条大河。在黄慎生活的康乾时期,扬州商业发达,富贾云集,是许多文人雅客的必到之处。
“春风十里”“竹西佳处’“二十四桥”,这些造就了扬州风雅典丽的格致,文化商品更是应势盛行。各地艺术家纷至沓来,宫廷画师李鱓、富家子弟金农、弃官下野的七品县令郑板桥......黄慎的出现,并没有给这名家云集的场面带来太大的波澜。严格说来,一开始他的画作还只停留在迎合市场的层面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画。
- 上一篇:罗建梅:求学路上与爱同行[ 07-16 ]
- 下一篇:雷荣启:有滋有味当农民[ 07-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