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第三章 物 价
“文化大革命”期间物价基本冻结,许多商品价格同价值严重背离。比例关系失调,价格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管得太严、太死。“文化大革命”后,仍以“计划第一,价格第二”为指导,强调物价稳定,忽视对物价的合理调整。1978年提高农副产品价格,引起市场变化。开放城乡农贸集市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1979年实行统购包销和选购自销相结合的办法,进一步搞活市场,1980年粮食、商业部门议价商品越来越多,议价幅度有大有小。为了防止擅自提价和变相涨价,对议价商品的品种和价格进行清理和整顿。1983年进行三次物价检查,查出违纪案件5起。1984年检查国营、集体和个体商店门市部176个,抽查商品价格3059笔,违纪的
1985年起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逐步扩大指导性计划,计划外物资实行市场调节。与此相适应,生产资料价格从单轨制(计划价格),向双轨制(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并存)转化。
1986年实行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价格管理模式,在全县零售企业门市部、商店中使用统一印刷的红黄蓝三色商品标价签,以便群众检查监督。开展“物价、计量信得过”竞赛活动,并进行过两次抽查。先后成立宁化县职工物价监督总站及乡镇分站,扩大、充实群众性物价监督检查队伍,对市场物价进行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检查。检查的重点是钢材、水泥、石油等主要生产资料和粮食、油料、副食品、自行车、电丰见机等主要消费品的价格,采取“检查一个品种,清理一条线;检查一个行业,整顿一大片”的做法,全年开展大小规模的物价检查18次(其中规模较大的有5次),抽查商品价格和非商品收费13017项次,建立物价检查档案129份,处理群众信访53件次,查处价格违纪案件15起(其中重大违纪案件2起),共计经济制裁金额94275元。
1987年坚持价格改革走小步,理顺部分商品、调整部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稳定副食品和紧俏工业消费品的价格,加强生产资料价格管理,加强物价监督检查。
为深化价格改革,1986年和1987年度进行农业成本调查(省定9个品种,县增定6个品种),在7个乡镇建立20个调查点,定60个调查户,配40个登记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