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展红旗如画】田螺髻上红旗飘
●本报宁化记者站 赖全平 通讯员 李梦玲 吴立银 文/图
宁化县方田乡泗坑畲族村地处偏远山区,距宁化县城40公里,距乡集镇所在地约12.5公里。泗坑畲族村后侧有一座海拔1031米的高峰,因高大而浑圆、路小而曲折,形似田螺,人称田螺髻。红军长征后,宁化大地处在白色恐怖之下,田螺髻战斗见证了革命战争时期宁化苏区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近日,记者前往田螺髻,探寻红色遗迹,重温那段峥嵘岁月。
县苏维埃政府移师田螺髻
据宁化县党史资料记载,1934年秋,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革命形势日趋危急。11月,在敌52师进驻宁化前夕,县苏维埃政府集中了县直机关干部、少数干部家属,连同以县保卫局为主体的地方武装和部分红军300多人,主动撤离宁化县城,途经官家坊、沙下、古武溪、沙罗坝,并与原设在沙罗坝的“闽赣军区医院”警卫连以及部分医务人员,分多路进驻田螺髻。队伍经过短暂休整后,编成了3个连队,上设游击队指挥部,由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黎盛根、县保卫局长梁国斌等担任指挥,驻扎在田螺髻庵殿大厅。
田螺髻山腰有一座百年古刹庵寺,人称龙华寺,山顶用花岗岩构筑古庙,地势十分险要,对防守十分有利。“这里山高路陡,森林茂密,只有几条羊肠小道和各山村相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泗坑畲族村党支部书记巫立生指着眼前苍茫的大山介绍,因为地形险要复杂,便于回旋避敌,加上红色政权持续时间长,群众基础较好,村民居住分散偏僻,国民党统治弱,县苏维埃政府决定将田螺髻定为撤退转移的基地。
仿佛是一夜之间,鲜艳的红旗飘扬到了这座偏远的大山上。《宁化人民革命史》中的《宁化县苏政府及武装队伍在田螺髻遭敌围攻》一文记载,1934年底,游击队化装后,打着敌军旗号,深入村头、禾岭下等村的铲共队队部的驻地,以召集铲共队人员开会为名,一举活捉了队长谢良林、张清甲,队员谢良水、张贤发、巫斗子、谢洪院等6人,分别押到廓董寨、狗子嵊处决,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斗志。
泗坑畲族村村民巫碰子,今年79岁,他回忆:“小时候,经常听父亲谈起这段历史,群众不仅为红军站岗放哨、打探敌情,还将省下的粮食支援红军。当年的处决现场,人山人海,极大地震慑了地方武装势力。”
1935年春,游击队活动频繁,出没在田螺髻附近多个乡镇百余个村庄,狠狠打击敌人,开展革命活动。游击队先后处决了陂田的李瑞高、享狗子,泗坑的范考子、施献琪,大畲的池仁立等反动分子,和敌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迫使敌人在方田等地无法建立政权。
宁化苏区最后的红色堡垒
《宁化人民革命史》记载,1935年3月,国民党宁化县政府组织铲共队步步逼近田螺髻,在距游击队指挥部2.5至5公里的大坪地、寨头、坪上、南城、小南坑等地建立武装。
由于敌众我寡,游击队武器装备差、给养不足,局势急剧恶化。铲共队组织迅速遍及各个村庄,革命根据地范围日渐缩小。县苏维埃政府和县游击队与人民群众的联系逐渐中断,原苏维埃政府的各级干部和红军家属惨遭摧残,游击队的活动越来越困难,装备、供给都已成了严重问题。一部分革命意志不坚定的人开了小差,有的甚至做了可耻的叛徒,加上因“左”倾路线错误思想错杀了一部分革命同志和群众,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1935年3月,游击队由300余人减少到100余人。
1935年4月下旬的一天,一名游击队员趁站岗之机弃枪逃跑,被化装的铲共队侦察员擒获,遭严刑毒打后叛变。4月25日天未亮,他带着敌民团徐太定部、铲共队张凤标部等百余人前往田螺髻,包围了游击队指挥部。敌人袭击了游击队3个重要哨所,封锁了所有的通山路口,在各个制高点上部署机枪进行堵杀,将县苏维埃政府和游击队指挥部置于包围之中。等游击队发现时,整个驻地已四面受敌,游击队员仓促应战。霎时敌我双方枪声大作,杀声震地,战斗打得十分激烈。游击队员浴血奋战三昼夜,弹尽粮绝,几乎全军覆没,仅有少数几个人突围。
泗坑畲族村村民范忠贵回忆说:“小时候在山上放牛时,还能看到战壕,经常捡到锈迹斑斑的子弹壳,也常见到白森森的人骨。”巫立生也感慨道,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群众有家不能回。有两个逃出的伤病员,一个爬到20里外实竹山村和尚坪的一所空房里,一个爬到30里外的黄屋坑邱家祖厅里,因伤重流血过多而牺牲,待当地群众发现时,已成两具白骨。他俩生前用的干粮袋、军帽还挂在房前的木柱上……
游击队指挥部的领导人黎盛根突出重围,只身潜伏至小村庄流孔地的群众家中,一个月后被敌俘获。1935年秋,黎盛根被押往宁化城关猪子坝,英勇就义。游击战士邱朝坤(又名坤发子),被敌俘至方田,敌人用剪刀钻子刺得他浑身是血,惨不忍睹,最后,他在禾口慷慨就义。田螺髻成为宁化苏区的最后一块红色堡垒。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宁化县苏维埃政府和游击队在田螺髻的革命活动历时半年,终因敌我双方力量悬殊而失败了。幸存的游击队员化悲痛为力量,突出敌人重围后转战闽西连城等地,终于与方方领导的红9团会合,并在闽西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1937年,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期间被编入新四军第2支队,开赴苏北抗日前线。
红色山村焕新姿
80多年转瞬即逝,战争的硝烟早已远去。宁化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代客家儿女奋勇向前。为纪念这段悲壮的历史,2019年9月,方田乡政府在半山腰设立田螺髻战斗遗址纪念碑,现已成为当地的红色教育基地。
“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和发扬好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努力把方田乡建设得更加美丽。”方田乡党委副书记黄新春表示,方田乡连续两年组织干部群众多次走进田螺髻接受红色教育。
长住龙华寺的住持真松师傅拨开庙旁的一处杂草,指着露出的大石板,不无遗憾道:“这是游击队指挥部当年的天井,可惜文革时遭到破坏,现在只能看出天井的轮廓。”
泗坑畲族村村民雷金妹说,每逢农历七月初七庙会,大家都从山下的各条小路直奔田螺髻,每条路上都非常热闹。以前从出村到上山都是羊肠小道,现在水泥路通到半山腰了,上山顶的路也通畅多了。
牢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泗坑畲族村现有村民230户980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8 户53 名,2017年已全部脱贫。泗坑畲族村林地资源丰富,全村拥有毛竹林5000多亩。2017年,泗坑畲族村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竹制品、笋制品加工业。村民雷美德成立宁化和盛源合作社,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种植太子参、七叶一枝花、黄精、白芍等中药材100余亩,实现村财增收、贫困户分红。
新村部、新房子、新公路、新路灯……红色山村正以崭新的姿态奔向未来。
- 上一篇:宁化河龙乡:多举措织密疫情防控网[ 01-27 ]
- 下一篇:【乡村振兴】畲乡竹海闯出致富路[ 0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