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上神秘防雹炮手
●雷露微 刘才恒 文/图
“今年种烟收入好,日子过得顺心。”9月24日,宁化县石壁镇烟农老张卖完最后一批烟叶,脸上乐开了花。老张今年种烟50亩,搁在往年,他可不敢多种,怕来场冰雹把烟叶给砸了。如今,有了县里的防雹炮手,老张种烟心里有了底。
这群活跃在田野上的炮手,是宁化县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手。15年来,宁化共开展防雹作业近450次,发射防雹火箭弹 2900多枚,作业数和发射炮弹数都位居全市前列。守住了防雹第一关,为农业生产撑起了保护伞。
宁化是全省最大的烤烟生产基地,烟叶产业是当地百姓收入的重要来源。但频发的气象灾害,尤其是雹灾,给烟农带来较大损失。2005年,宁化县气象局开始与烟草部门合作,开展烟叶种植期间的人工防雹工作,是全省最早开展这项工作的县之一。今年,宁化建立起一支人工影响天气先锋队。
追云使者
宁化地处武夷山脉东南麓,山区、丘陵、河谷盆地交错,复杂的地形致使宁化成为气象灾害频发县。每年3月至5月是宁化强对流天气多发期,大风、冰雹天气时有发生,而此时正值烟叶生长旺盛期。
强对流来得快、来得猛,人工防雹就是和老天“抢天气”,这要求作业队必须抢时间。今年37岁的防雹炮手张启泉,加入防雹队8年,对此深有体会。
3月22日,县气象局监测到有大片强对流云系向宁化移动。下午5点,接到作业命令后,张启泉和另外2名作业人员立即赶往作业点。
顾不上喘口气,他们便开始登记炮弹编号、侧身装炮弹、接好控制器、监测发射电阻、报告准备就绪、申请空域……做好一系列准备后,他们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湿透,但无暇顾及这些。在等待作业期间,他们仍然需要紧盯云朵,随时调整发射方向和角度。
晚上8点37分,随着一枚枚防雹火箭弹,先后冲向5000米高空云层,瞬间,冰雹消散,积云化雨。看着烟田没受到损害,大家这才长舒一口气。
“防雹作业辛苦又危险,有时在操作点要等上4到5个小时,才等来发射指令。”张启泉说。等候期间,即使雷电交加、狂风暴雨,也要守在那,饿了就吃点饼干,累了就往地上躺一躺。湖村镇黎坊村民黎承金,既是操作手,也是种烟大户。他说,“遇上强对流天气,只要知道同事们早有准备,心里就安心多了。 ”今年以来,宁化气象局启动防雹待命14次59天,开展防雹作业84次,发射防雹火箭弹632枚,有效避免了冰雹对烟叶造成的损失。
织密防雹“作业网”
宁化强对流天气多发,不仅防雹任务重,还面临防雹作业点多面广线长的难点。“过去人少、设备少,没法形成全面的防雹网点,经常造成漏打。”县气象局长刘敬澄说。 在部门联动、经费保障的基础上,这几年,县气象局先后添置了13部防雹火箭发射装置,配备了炮弹运送、作业指挥车辆等。
今年2月,县里在现有的队伍基础上,继续选优配强作业团队,成立人工影响天气军民融合发展指挥部,选聘5名退伍军人作为作业操作手兼驾驶员。 3月,县里还邀请省气象培训中心对作业人员进行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考核。
33岁的退伍军人陈炳华曾是名防空兵,现在成了一名防雹作业手。“因为在部队有过实弹操作经历,所以作业时很快就能上手。”陈炳华坦言。今年他已经参加作业20多次,很多是凌晨进行,比较辛苦,但能将部队所学的用上,他感到很自豪。
冰雹云变化快,移动迅速,这就要求作业手反应快,经过培训后,作业手练就了一身硬本领。今年5月6日的一场“冰雹防御战”就是对操作手的技能大考验。操作手在曹坊、方田做好准备,等待发射防雹火箭弹。怎料,冰雹云“调头”就往北部的中沙、水茜、安远转移,操作手立马向这些乡镇转场,赶在强对流云团前锋开展防雹作业,及时降低了冰雹可能带来的损失。
“过去农民种地靠经验,现在气象可以提供比较精准服务,为丰产丰收奠定基础。”刘敬澄说,“气象服务农业任重道远。今后将进一步加强作业队伍的建设,优化防雹作业点布局,实现全县乡镇全覆盖。”
- 上一篇:激活“长寿基因” 编制“幸福密码”[ 10-09 ]
- 下一篇:宁化:拓宽客家美食发展新格局[ 1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