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理水土流失 建设生态环境
2017
07/04
07:28
三明日报
“五种模式”创新治理技术
依托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宁化成立了福建(三明)地质灾害防治与水土保持院士工作站、亚热带紫色土侵蚀退化区生态恢复野外观测站、福建省水利科技推广示范基地,根据水土流失强度和地类不同,采取“五种技术模式”进行治理。推行“鱼鳞坑+山边沟”模式。对经济林水土流失地,主要通过开挖鱼鳞坑、山边沟多层面挡土蓄水,防止水土流失。推行“竹节沟+水保林”模式。对以老头松为主的强度流失区和侵蚀劣地,采取每隔3米开挖竹节沟进行整地,草、灌、乔三位一体营造水保林草。推行“筑谷坊+穴播(种)草”模式。对以沟壑为主的严重侵蚀地,在沟壑出水口处筑土或石谷坊,谷坊内播草籽或种草;对崩岗流失区,在流失区上方开挖排水沟把水引向崩岗外侧,下方筑土或石谷坊堵住泥沙,流失区内部及周边进行小穴播草或种草。推行“坡改梯+草覆盖”模式。对坡耕地水土流失区,修筑反坡梯田或水平梯田,在梯壁、梯埂上栽植百喜草或黄花菜,增加地表覆盖。推行“全封禁+强管护”模式。对轻、中度流失地和生态恢复较好的治理区采取全封山措施,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结合人工追肥促进植被快速生长。
为进一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宁化积极推进流域水环境整治,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建设污水处理管网30公里,建成防洪工程城区段22.99公里、乡镇49.5公里,并全面落实“河长制”,实施饮用水源保护和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水环境质量保护良好。
“茶叶、油茶、柑桔、樱花、杨梅……水土保持树种的栽植,不仅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环境,还为当地群众增加收入。”宁化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绿了红土地,富了老百姓。(赖全平)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作者:赖全平】 【责任编辑:茜茜】
- 上一篇:宁化多单位学习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 07-04 ]
- 下一篇:副县长邵东珂带队外出考察数字城市建设[ 07-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