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化历史与客家文化集大成之作
(二)学术难点处理巧妙。选择最有争议的难点为研究的突破口,往往是众说纷纭的学术公案。如,作者通过史料考证,分析了石壁成为客家民系孕育中心的社会历史背景、自然地域条件、经济人文状况,认为客家民系是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定自然与人为环境的产物,是南迁汉人与当地土著碰撞、磨合、交融的产物。同时,作者还指出,“客家民系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闽粤赣边三地区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历史进程不同,所以,各地在客家民系的形成和整个历史过程中,也就各自所发挥的历史作用不同”,而不是抱着狭隘的功利目的去主张“宁化石壁是客家民系的唯一孕育之地”。
再如,关于客家民系的形成时间,有一种“明中叶说”,就是认为客家民系在明中叶才形成,其根据是“客家”名称在历史文献中的正式记载。作者否认“明中叶说”,认为“那种以有‘客家’名称来定客家民系形成时期的观点,是不客观的。总是先有存在,后有名称,从‘存在’到有‘名称’这个距离有多大?可以肯定的不可能同时,应是以‘存在’的出现,来确定其诞生期,而不是以有名称为准”。一个睿智、博学的学者跃然纸上!
(三)不囿成规,勇于学术创新。学术为天下公器,立言可达人生不朽。刘老先生律已甚严,在理论上不断超越自我。如关于“石壁史与客家史”的关系,正是在作者的不断修正中,日臻明朗。1992年,作者在《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探讨》一文中首次(在客家学术界也属首次)提出“唐宋时期,具备形成客家民系条件的地域是以宁化(或石壁)为中心的闽赣连结地区”这一学术观点,不过作者也坦言,“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拙文《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探讨》还存在不少纰漏和不足”。经过发表《宁化石壁新考》、《论客家民系形成的阶段性》、《论宁化石壁与客家世界密不可分的亲缘关系》、《客家祖地阐释》等客家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客家礼俗》、《客家与宁化石壁》、《客家与石壁史论》《石壁客家述论》、《客家葛藤凹》等客家论著,主编《宁化县志》、《宁化客家研究》、《宁化石壁与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宁化祖地石壁丛书》、《石壁之光》、《首届石壁客家论坛论文集》等客家书籍,作者彻底明确了“客家史是汉族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史的一部分;石壁史(也是宁化史)是客家史的一部分也是汉族史的一部分”。至此,作者的“宁化史与客家史息息相关”理论趋于成熟,并作为本书叙述宁化历史的主导思想。刘善群先生有着追求止于至善的学术品格,可敬可佩!也正是因为有这种学术品格,先生在客家文化研究领域能够不断推陈出新,成果迭出,也就不难理解了。
悠悠古县多少事,不尽翠江滚滚流!《宁化史稿》如同一曲动人的乡音,向羁旅他乡的客家游子,阐述着家乡曾经的世易时移和现今的蓬勃发展。让我们共同祝愿她在祖国的怀抱里更加繁荣昌盛!(黄庆彬)

- 上一篇:宁化召开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动员会[ 05-04 ]
- 下一篇:宁化:推广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 05-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