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化历史与客家文化集大成之作
(二)娴熟的叙史手法。本书叙述史事手法娴熟,宏微相济、文史交融。一方面,在大的历史背景下考察和把握客家文化。如作者在探讨“石壁是客家祖地”之前,先充分探讨了客家先民南迁的社会原因、石壁的自然环境及时代环境、客家学者的石壁研究成果、世界客家人对石壁祖地的认同等相关方面。在国家与地方互动、族群互动等一系列理论关照下论述石壁客家祖地的形成,视野更为开阔,结论也更为客观公允。再如,关于葛藤坑传说,作者通过引用客家学开拓者与奠基人罗香林的《客家研究导论》、《晋书•邓攸传》、台湾陈运栋的《客家人》、谭元亨的《广东客家史》等大量文献,指出葛藤坑传说是客家民系最为重要的历史说明,无疑提升了论证的可信度,有力驳斥了葛藤坑传说“是不可信的、是无稽荒诞的、是哲理性的解读”的观点。
另一方面,作者善于利用个案研究,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如,清代人物荟萃,涌现出李世熊、黄慎、伊秉绶、伊朝栋、雷鋐、阴静夫、张腾蛟等一大批历史名人。作者通过对黄慎、雷鋐、伊秉绶、张腾蛟的个案研究,与“清代宁化名人荟萃”论题相印证,并通过考察指出“清代名人荟萃是受益于清代宁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客家崇文重教之精神在时代的体现”。将一个时期一个地方的人文兴衰归咎于客家崇文重教之精神,可见作者的学术洞察力是十分敏锐的。
(三)审慎的史料考究。史料搜集力求竭泽而渔。全书史料考证严谨缜密,又不致让人有“堆砌史料”之感。如,在介绍宁化客家人播衍台湾时,作者连续引用了陈国强与林加煌合著的《宁化石壁与台湾客家》、林嘉书的《客家摇篮——石壁村》、台湾巫氏祠堂堂联、台湾巫氏世代辈序等诗文句。这些诗文句不仅以雄辩的史实证实宁台的渊源关系,而且为我们生动的呈现了宁化客家人飘洋过海、历经沧桑,而后在台湾披荆斩棘、垦荒拓殖、繁衍生息的生活画面。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将这几条似乎不相干的史料放在一起,轻描淡写间,一条瓜瓞绵延由宁化客家人至台湾迁徙的路线和分布的轮廓就清晰显现出来。此外,作者在本书后记中曾写到“……无论史籍还是文学,对宁化的古代历史记载甚少……,更囿于笔者的水平浮浅,贫泛、疏漏甚至谬误诸问题,可能都存在,故署以‘史稿’,望识者不断补正、修订,把‘稿’字去掉”。谦逊的处世哲学和严谨的史料态度溢于言表!

- 上一篇:宁化召开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动员会[ 05-04 ]
- 下一篇:宁化:推广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 05-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