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这里的农田不缺水

2014
04/23
07:00
三明日报


图为群众投工投劳修水渠(资料图片)

 

    眼下正是春耕时节,宁化县水茜乡沿溪村,一条条新建设的水渠,在田间地头伸展。“现在农田不缺水了,‘小农水’可帮了我们的大忙。”村民陈祥银说。


    宁化县现有耕地面积44.8万亩。该县的水利工程大都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水利基础设施弱,石壁、淮土等西部4个乡镇还是我省严重水土流失区。


    这些年,宁化县多次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荣誉的背后,离不开农田水利设施的有力支撑。


    2009年以来,宁化县实施中央财政第一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简称 “小农水”)。项目实施以来,该县完成投资6537万元,实施渠道改造737公里等,年新增节水能力104.97万方,受益农村人口达18.84万人。


    “小农水”打通灌溉“毛细血管”


    3月27日,在宁化县淮土乡罗坑村,U型灌渠纵横交错,蓄水库修葺一新,清澈的渠水直达田间。“过去桥下水库送水到罗坑支渠,支渠再引水到罗坑村的土渠,水流速度慢,从入水口到水尾田,需要整整3天。老百姓缺水都缺怕了。”村支部书记李科长回忆起当年用水的情景时说。


    为解决农田用水难题,2009年,省财政厅、水利厅确定宁化县为第一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实施3年。项目区全县209个建制村,主要建设内容有水源工程、渠系工程、排水工程、配套改造渠系建筑物等。


    2010年7月,宁化县成立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程项目部。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县份,在财政资金较为紧缺的情况下,宁化县筹集配套1350万元投入到小农水重点县建设。


    罗坑村作为首批“小农水”受益村之一,新渠修成后,水流速度提高了3倍,基本不渗漏。即使在持续高温无雨干旱、农作物需水季节也能基本保证600余亩的耕地灌溉用水。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作者:张丽勍 刘才恒】 【责任编辑:茜茜】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