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黑猪,还是白猪?

2013
03/30
07:49
三明日报

    发展现状——

    仔猪交易缩水 本土黑猪渐少

    然而如今曹坊的仔猪交易冷清了许多。
              
    3月12日上午11点,在曹坊镇新建的农贸市场一隅,60多岁的宁化治平乡农民廖贤球还守着两只没有卖出去的仔猪发愁。过了一会,终于等来了一名同乡,买走了其中一只。过秤后,他收了对方400多元。他说,刚卖的这只是母仔猪,每公斤还能卖32元。如果是公仔猪,1公斤价格才不到12元。“没利润啊。如果都是公仔猪就得亏,还好今天有两只母的。”廖贤球当天一共带了6只仔猪来卖。“现在价格不好,养猪卖仔的人少多了。”一旁的胡炳成也附和道。他是清流县龙津镇供坊村的养殖户,原先仔猪价格好,家里养了五六头母猪,每圩都到曹坊卖仔猪。现在,他改行养鸡卖鸡了。
              
    近年来,曹坊仔猪产量和交易量大幅缩减。冯国泉说,本世纪初,仔猪产业兴盛时,曹坊全镇5000多农户,存栏母猪高达5800头,生猪总存栏数2万多头。现在,曹坊存栏母猪降到200多头,生猪存栏不到5000头。一圩仔猪交易量不过一两百头。

    本土槐猪的境况更为堪忧,由于杂交良种多是用本土母槐猪与外地种公猪交配,本土槐猪种公猪逐渐被淘汰。目前,当地已经没有纯种槐猪种公猪。

    缩减原因——

    黑猪肉好吃却难养不易识

    “价格低、没钱赚”是农民不愿意再养猪的直接原因。随着生猪逐渐走向规模化养殖,猪肉价格这几年一直较低。而原来仔猪买主,多为散户。

    对于本土槐猪在市场上几近绝迹这一现象,冯国泉分析了背后的原因——


    “外出打工的人多了,种地的人就少了,喂猪的下脚料也少了。无形中,养猪的成本就高了。”
              
    原先曹坊农民多以自产的剩菜、稻谷、米糠等来喂猪。劳力外流后,不仅养猪的人少了,就连作料来源也受影响。目前曹坊镇只有不到20%的农户家中养猪,多是年纪较大的在家农民。
              
    “规模化的猪场对散户的养殖形成压力。”原来曹坊养猪的都是散户。一些大户发展起来,建成养殖场,进行相对规模化运作。曹坊镇目前存栏4000多头生猪,散户养殖不到1000头。“为了优化生猪产业结构,减少环境污染,生猪养殖势必进行‘扶大压小’。”冯国泉说,养猪利润低,散户往往“没钱赚”甚至“蚀本”,而养殖场为了市场生存,也只愿意选择杂交“白猪”,而非本地“黑猪”。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作者:曾凤清 巫瑞万 罗鸣灶】 【责任编辑:丽勍】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