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活字”让我们反思些什么
2010
04/30
08:14
福建日报
去年,我省进行了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历时半年多,投入经费900多万元,调查了9万多个项目,形成文字记录5700多万字。普查过程中,曾要求每个村上报100个与“非遗”相关的线索。在如此大面积“地毯式”的普查中,“木活字”仍然被遗漏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文物贩子的眼光和嗅觉更灵敏——当地从事木活字印刷的艺人回忆说,之前曾有文物贩子到村里来,看中了他们家里的木活字印刷版,并开出了每个版5万元的高价,但是他们觉得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应该拿去卖掉,最后才得以保存下来。
“木活字”现象首先提醒我们,福建的确是一个文化资源蕴藏深厚的省份,还有大量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尚待发现、整理和挖掘。在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进程当中,如何对珍贵的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合理性开发,是一个时代性的课题。
其次,基层文化管理力量的薄弱状况必须予以正视。基层文化干部处在文化遗产发现与申报的第一线,他们的素质、眼界、能力和工作积极性,往往对文化资源的保护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从一个生僻的词汇变成了一个“热门”概念。但“非遗”保护的宣传仍须持之以恒,让“非遗”的内涵真正为群众所了解,力争做到全民意识,全民重视,全民参与。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作者:何光锐】 【责任编辑:丽勍】
- 上一篇:执着的“追梦人”张海龙[ 04-30 ]
- 下一篇:《福建日报》:揭开木活字雕刻印刷术“面纱”[ 04-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