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 述
宁化是农业县,直至解放时,生产水平都很低,1949年,全县粮食总产量4.5万吨,亩产只80公斤,亩均农业产值39元。解放后,实行土地改革,大大解放农业生产力,突破数百年徘徊不前的局面,1957年粮食总产达7.68万吨,比1949年增长70%。1970年后,改革耕作制度,扩大复种面积,引进水稻良种,粮食生产又有重大突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农业经济体制和农业经济结构,农业生产得到全面发展,至1987年农业总产值达1.2亿元,粮食总产达19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5倍和3.2倍,平均亩产430公斤,亩均农业产值278元,粮食商品率占1/3强。同时改变粮食生产的单一结构,农业种植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1949年为77.3%,1957年为75.6%,1980年为64.8%,1987年为57.6%。在种植业中,经济作物产值在农业种植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12%上升到1987年的19%。在农业内部的各业中,副业发展最快,产值由1949年的107万元,提高到1987年的2033.7万元,增长19倍,由占农业产值的6.9%上升到16.6%,其次是牧业和林业。经济作物中传统的油菜籽生产基本稳定,每年约种植4万亩,亩产增加1倍左右;大豆生产由田埂豆替代秋大豆;传统的辣椒生产由于价值规律的影响而趋于下降。80年代后,烤烟、莲子和柑桔生产有了开拓性的大发展。1987年烤烟种植面积达4万余亩,总产达3989吨,成为经济作物的“龙头”,宁化成为全省的烤烟基地县之一;莲子种植面积349亩,总产138吨;柑桔种植面积13650亩,产量1490吨;茶叶种植面积2.4万亩,总产量363吨。与此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1980年企业数为447个,从业人员8743人,总收入1476万元;1987年企业数增加到7060个,从业人员22185人,总收入7716万元,比1980年增加4倍多。乡镇工业突破种种束缚,创办一批初具规模的工厂,1987年乡、村工业企业数3951个,总产值4555万元,比1979年增加16.6倍和10.6倍。随着实行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责任制和农业多种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1949年农民人均年收入27元,1987年达413元。农业经济的变革,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出现劳力过剩的新矛盾,虽然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劳力逐渐增多,但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村改革仍须继续深化。
宁化很早就有手工业。据考古发现,在商周时期,已有相当水平的制陶业和建材业,采矿、冶炼、造纸、纺织也都发展较早。但是,在漫长的旧社会,其发展十分缓慢,直到民国17年,宁化才有第一台动力机械,至1949年也仅有一家工厂,全县工业总产值仅58万元。解放后,人民政府首先着手电力和交通建设,工业逐步发展起来。特别是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突破工业“三就地”的束缚,向多渠道多方位的方向发展。至1987年,全县已拥有矿冶、电力、机械、建材、森林、化学、造纸、印刷、食品、纺织、电子等工业企业161个,固定资产原值7252万元,职工6000余名,工业总产值1.1亿元,其中重工业占63%,全民所有制企业占33.8%。松香、松节油、云母电容器等产品获得部优、省优称号,钨酸质量达国际标准,有些商品已打入国际市场。总之,宁化虽已建立一些基础工业,但还很薄弱,尤其是能源工业。解放后,宁化的交通、邮电等事业也有较大发展。解放前,只有一条宁化至连城的公路,宁化境内的通车里程仅37公里,1987年通车里程达774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32.7公里,基本实现乡乡、村村通公路。邮路及投递线路总长达2012公里,各自形成网络。
- 上一篇:凡 例[ 12-20 ]
- 下一篇:建县至清末大事记(一)[ 1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