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 述
解放后,宁化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近四十年来,历经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中,1956年比1949年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8%,年均递增8.6%,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8.1倍,农业总产值增长59%。1956年的农、轻、重比例为85∶11∶4。在1957年至196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中,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56年增长10%,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214%。但因“大跃进”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出现工业大上、农业大落、经济结构严重失调的局面,农业总产值下降26%,粮食总产下降37%。1960年后,通过整风整社、国民经济调整,人民公社实行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国民经济于1964年恢复到1956年水平,1965年开始发展,工农业总产值比1956年增长22%,其中工业增长81%,农业增长11%。1965年冬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6年“社教”还未结束,又开始“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开始发展的势头又受挫折。1966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7%,农、轻、重比例为77∶11∶12。1967年起,“造反派”停产造反,党政机关瘫痪。两年中,工农业总产值下降2%。1968年冬,宁化县革命委员会成立,逐步恢复党、政领导及职能部门的作用。1970年后大力开展水利建设,推广农业新技术和水稻新品种,粮食生产取得大幅度的增产,同时工业也扩大了生产领域。总计1966~1976年的十年中,国民经济虽然遭受很大损失,但仍然取得进展,工农业总产值1976年比1965年增长101%,年均递增6.5%,农、轻、重比例为68∶8∶24。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文化大革命”。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纠正“左”倾错误,拨乱反正,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国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3亿元。1978年后的九年,年均递增9.5%,为宁化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时期,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2.3倍,农业总产值增长77%,农、轻、重比例为53∶17∶30。1987年社会总产值达27662万元,比1950年增长10.8倍,年均递增6.9%;工农业总产值比1950年增长9.47倍,年均递增6.6%;国民(国内)生产总值16001万元,比1950年增长7.65倍,年均递增6%。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1950年为86.2∶12。1987年为54∶25∶21。1987年国民收入达14312万元,比1950年增长7.46倍,年均递增5.9%,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2亿余元,比1952年增长30倍,农副产品收购总额0.5亿余元,比1953年增长52倍,财政收入0.14亿元,比1950年增42倍。
- 上一篇:凡 例[ 12-20 ]
- 下一篇:建县至清末大事记(一)[ 1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