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卷二十三 第四章 社会福利

2010
04/01
11:13
《宁化县志》

宋代知县张恩诚在城东门外始建居养院,元代改称孤老院,明洪武十四年(1381)再改养济院。明成化年间(14651487),知县程熙拆院复建,清代知县汪臣洽再加全面修葺。该院是收养鳏寡孤独无法维持生计者。初期,官府按月供应每个院民大米3斗,柴火15公斤,冬夏季布1匹,死后给棺收殓;儿童按其2/3供给。清代中叶以后,院民给养改为每人每月银13钱,夏冬季布银2钱,当时米价每斗2钱多,院民不足养生,常沿街乞讨。民国沿袭旧制。加上有的县官克扣给养,院民生活更加困难。

 

  清代设同善堂(原名最善堂),于城关三官岭收养弃婴和办理施棺事宜。凡拾婴儿抚养者,可向同善堂领取一年的“弃婴银”,以每月4钱计算。同善堂虽为育婴之所,但无专人管理和配备乳母,故育婴一项徒具其名。堂内仅贮棺木,资助贫苦者和路亡、野尸殓埋,棺款由同善堂的“四公项”内开支。“四公项”即养济院基金:曹国顺捐献的田产租谷除修善、演戏、饮食、福利开支外的余款,伊纫秋捐献的田产租谷除补助贫苦读书人赴省应科举考试或晋升学校费用外的余款,同善堂育婴、养老、施棺等公款。

 

  民国29(1930),民间组织慈仁社以办慈善事业救济助人为宗旨,由佛教徒、农民蒋慧生、夏贤科等组成后,发展社友80余人,遍布城乡,其活动经费由社友捐助。在其存在的10年间,作过以下好事:一、每年农历1224日至元宵节,授给缺粮的贫苦人每人每天稻谷1公斤,对缺少衣被的贫民发给衣被;二、贫民死亡无力购棺者,施给棺材;茶亭、路野死亡无人收殓者,施棺埋葬;三、患病无力医治者,由中医社友施诊施药;四、发现弃婴,集资招人领养。五、捐助横锁、广济桥、鱼潭等地渡船方便行人过往,以及修桥补路、修葺茶亭、疏通沟渠等公益事业。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仕鹏】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