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坚持26年发展养牛业 林业工人成“养牛倌”
清晨,宁化县中沙乡楼家村山峦间雾气缭绕,村后危家山脚的一座牛棚里,不时传出“哞哞”声,打破了小山村的宁静。村民危镜炳打开牛圈,牛群便上山觅食。
林业工人成了“养牛倌”
今年72岁的危镜炳拥有26年的养牛经验,是远近闻名的养殖能手。每天5时许,他开始清扫牛棚、铲除牛粪、清理食槽……忙完这些,便将牛群赶出牛圈,驱赶到山上觅草吃。
危镜炳曾任宁化县中沙乡林业站管理员。1982年,他组建楼家村造林专业队,并担任队长。他带领12名队员植树造林6000多亩,荣获福建省“两户一体”造林先进个人、福建省造林突击手等称号。
1993年,危镜炳当选为三明市人大代表,县领导希望他带头发展养牛业。楼家村有山有资源,不能守着“金饭碗”讨饭,要发展生态养殖业。“当年农村大多散养耕牛,而县城对牛肉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养殖肉牛前景看好。”危镜炳说。
1998年,危镜炳筹集资金,创办楼家村养牛场,从养殖15头西杂牛起步,一养就是26年。他时常到书店查阅养牛书籍,学习养牛技术和疾病预防知识,还前往三明多家养殖场取经。
危镜炳坦言,养牛也得察颜观色,别看牛平时挺温顺,有时也会伤人。有一次,他清扫牛棚时,碰上牛发“牛脾气”,一不留神,一个大蹄子踹到大腿上,疼得他泪水直流。
2000年前后,农村大多养牛耕地。每逢农忙季节,农户争相租用耕牛。危镜炳养了不少耕牛,一来方便耕种自家田地,二来也能牵着耕牛帮村民犁田耙地,挣些钱。随着农村机械耕作水平不断提高,耕牛逐渐“下岗”,危镜炳却从中看到肉牛养殖的“钱”景。
放养肉牛,科学管理至关重要。根据牛群生长和壮膘的营养需求,危镜炳每天起早贪黑,不是清理圈舍粪污,就是赶牛出圈。冬天,他就到野外割青草,或拣拾村民家的地瓜苗当饲料。“这样喂养的肉牛更有‘肉气’,长得又快又结实,头头膘肥体壮。”危镜炳说。
放牛也是烦心事。有一年冬天,危镜炳冒着大雨将60多头牛逐一找回,但很多牛感冒了,他束手无策,只得请来畜牧专家。这次经历让他意识到,要想规避养牛风险,就得科学饲养,要学会检验、防疫等工作。经过不断摸索,他成了养牛行业的“土专家”。
“我们会定期给牛打防疫针、做‘两病’检查,还要做好重大动物疫病宣传,检查牛圈卫生等,指导养殖户学习科学的养殖技术和防疫技术。”中沙乡畜牧站站长钟明乐说,危镜炳有着20多年的养牛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他的师傅。
带领村民致富的“牛人”
2013年,危镜炳筹集资金,新建简易牛舍,从外地引进了利木赞牛等品种,在撂荒地上种植优质牧草50多亩,开始大干一场。
大山里漫山遍野都是青草。危镜炳一边繁殖小牛,一边上市售牛,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现已发展到150多头利木赞牛及少量安格斯牛。“我的牛是生态放养,吃的是纯天然的野草,喝的是山泉水。”谈及养牛经,危镜炳两眼放光。他坦承,山里养牛,成本虽低,但放牛人需耐得住寂寞,要整天看着牛,防止牛吃食村民庄稼,还要防牛摔伤和走失。
危镜炳养了6头公牛。公牛体型剽悍,生性好斗,他以圈养为主。他每次割草料喂养公牛,头头膘肥体壮,重达千斤。
危镜炳将养牛业视为一辈子的事业,带动村民养殖致富。周边村民看到他养牛赚钱,纷纷向他请教养殖经验,并购买他的牛进行养殖。村民经常向危镜炳咨询养殖经验,请他为牛接生、治疗,他有求必应,总在第一时间帮助养殖户解决困难,积极传授养牛知识和经验,慢慢地,他成为远近闻名的“牛人”。
多年来,危镜炳手把手指导30多人发展肉牛养殖,10多人成了养牛专业户。2018年以来,宁化县安乐镇养殖户邹建峰陆续向危镜炳选购30多头种牛,并聘请他为技术指导,现已养殖肉牛120多头,走上了养殖致富路。在危镜炳的指导下,清流县嵩口镇肖卓春2019年购进12头种牛,现已发展到30多头。
发展养殖业,助力乡村振兴。2020年,在外创业多年的大儿子危宗海返乡养牛,成了危镜炳的好帮手。
养牛业虽然辛苦,但给危镜炳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多年来,他每年出栏肉牛30多头,盈利10多万元。“我从不喂买来的饲料,天天赶牛上山吃草,喂养周期都在三年以上,牛肉价肯定也高些。”让危镜炳有底气的是,由于生态放养,他养的牛肉质特别好,备受消费者青睐。
近年来,因牛市持续低迷,危镜炳的养殖事业也迎来了寒冬。危镜炳的小儿子危宗洪在建筑行业打拼多年,他充分利用自身资源,进行市场调研,积极打造生态绿色食品供应链,帮助养殖户解决销售难题。“我家牛肉主要销往三明和福州地区,在同行竞争中虽然不具有价格优势,但只要吃过了,顾客都称赞货真价实。”危镜炳希望不断打开销售市场,扩大养殖规模,走出一条别样的乡村振兴之路,带动更多村民过上“牛”日子。
记者 赖全平 巫松林 叶炉
- 上一篇:转业老兵进校园,红色薪火永相传[ 10-28 ]
- 下一篇:长征最远出发地凤凰山——新征程上阔步行[ 1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