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中央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危宗梅:提线木偶演绎百态人生

2021
03/17
07:30
宁化县融媒体中心

  

几十年的岁月转瞬即逝,对于许多老行当来说,岁月不仅催人老去,更可能使传承中断。对于入行提线木偶40年的危宗梅来说,坚守的道路充满甜酸苦辣,但他一如既往地热爱提线木偶,让手下的提线木偶不断演绎百态人生。


水茜镇沿口村距宁化县城30多公里,是个偏远的小山村。沿口村的木偶戏班有百余年历史,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盛极一时,最多时全村有9个木偶戏戏班外出演出。2018年7月,水茜沿口村木偶戏被列入三明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村民危宗梅今年58岁,是一名亦农亦艺的民间艺人。他的伯父危朝仕一生爱好木偶戏演出,从艺半个多世纪,带着永盛堂戏班走南闯北,直至2014年离世,享年96岁。危宗梅从18岁跟随伯父危朝仕学习木偶戏表演,跟着永盛堂戏班走遍了宁化及周边县市,甚至远赴江西表演。他从熟悉二胡、唢呐、锣鼓等各类乐器开始,到提线兼唱,3年后就能独立登台提线。1996年,他正式组建木偶戏班茂盛堂,另起炉灶走上演出之路。


客家木偶戏属于提线木偶戏,又称傀儡戏,唱腔大多为祁剧,也有京剧和闽西汉剧。逢年过节、迎神赛会,或是村民搬新家、孩子升学、老人做寿,村民都会请木偶戏班子进场演出,热闹几天。危宗梅演出的剧目较为丰富,多为《水浒传》《三国演义》《杨家将》《精忠报国》《董永进宝》等历史名篇改编,还有民间传说,有一定的劝诫和警示作用。


 “每次接手新剧,都要先了解剧本内容,适当改编,干农活时背台词,慢慢记下。”谈到木偶戏的演出剧本,危宗梅说,不能全盘照搬剧本内容,要大胆创新戏剧情节,融入现代成分和元素,还要琢磨戏文中人物的动作,武生要如何打斗,旦角要如何表现出婉转等,让观众更容易接受。



木偶戏班表演时都要搭建戏台,一般是两个人同台表演,三个人伴奏,木偶戏的提线技艺最复杂。随着鼓角鸣起,两米宽的布帷戏台上,危宗梅手下细线纷飞,帝王将相、生旦净丑等角色相继登场,或演绎人生故事,或再现刀光剑影。“别看舞台上的演出轻松活泼,但要举着10多斤重的木偶完成一系列动作并非易事。”危宗梅说,木偶的生命力全靠表演者的双手,除了要有熟练的技巧,还得有丰富的生活经历,真正体会手下木偶人物的情感世界,让观众深刻感受戏里的人生,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为进一步表现人物动作,危宗梅将提线木偶常用的5条线,逐渐增加到20多条,不仅能让木偶的头部、手臂、肘、腕、指和腰腿灵活伸曲,还可让其眼、口张合,表演更加生动逼真,讨人喜爱。在娱乐生活匮乏的年代,木偶戏是许多人久远而温馨的记忆。在巅峰时期,他一年要外出宁化各乡镇,周边建宁、明溪、清流、石城、瑞金等地演出300多场,每年春节前夕能接到县内外大量预约,出演班期排满整个正月。由于木偶戏表演精彩,加上剧目接地气,也经常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危宗梅的演出总是场场爆满。最多的一次,他一天演了五场,足足站了10个小时,也唱了10个小时,嗓子都哑了。


危宗梅从艺40年,先后收授徒弟12名,侄儿危德辉现已成为茂盛堂的骨干力量。吴承水今年51岁,是他的得意门生,也是理想的合作伙伴。遇上一天中多场演出时,她经常带领茂盛堂戏班一批人马,组团演出。


随着城乡电视电影、手机电脑的不断普及,加上提线木偶艺术存在表演形式老旧、舞台设计陈旧等缺陷,观看木偶戏的人越来越少了。如今,危宗梅每年在外演出不到200场,对于木偶戏的现状,他也表示忧心。遇到对木偶戏感兴趣的年轻人,他十分乐意传授,希望能将这门民间艺术传承下去。


木偶戏班农忙务农,农闲务艺。不演出的时候,危宗梅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精心打理着10多亩稻田。“只要有人请,我就去,直到我演不动为止。”危宗梅说,木偶戏对他来说,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一种爱好、责任和担当。(记者 赖全平)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作者:赖全平】 【责任编辑:茜茜】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