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化治平:畲乡通路竹海致富
本报记者 全幸雅 通讯员 赖全平
“没水泥路时,村里半个月抬不出一车毛竹,现在条条大路通竹山,一天能装两三车!”曾经的宁化治平畲族乡建档立卡贫困户曾钦作没想到,修到家门口的公路盘活了整个乡。“现在,我卖家门口的竹子竹笋,腰包就能鼓起来!”
宁化县治平畲族乡地处闽赣两省三县交界处,由于山多田少,交通闭塞,发展相对滞后。治平畲族乡是福建省19个民族乡之一,也是闽西三个畲族聚集区之一,全乡12个建制村中,9个是畲族村。同时,治平拥有14.5万亩莽莽竹海。上世纪80年代,乡里实行分山到户,人均分得十余亩。
因公路不通,当地丰富的竹林资源和多彩的畲族文化不得不“待字闺中”。
平均海拔678米的治平,崇山峻岭间,毛竹遍布。不少客商因毛竹资源慕名而来,看到一条条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只得悻悻而归。“公路不通,企业上不来,毛竹下山难,村民对竹山的经营仅停留在‘挖鲜笋卖钱、砍嫩竹造纸’的粗放模式上,一亩一年收入不到50元。价格低,村民更无心管理,形成恶性循环。”宁化县治平畲族乡党委书记温享平说。
要“兴竹致富”,必须先修路!
近年来,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在统筹全省交通发展时,对少数民族地区在项目安排上予以倾斜,在省级补助加大扶持力度,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实施“百乡千村”路网提升工程。
2006年起,在交通运输部门及各地共同努力下,治平畲族乡不仅建成了通乡三级公路和通往所有建制村的水泥路,还新建、改建了一批县道、乡道、通组公路和竹山公路。
路通了,竹企业纷纷入驻。如今,治平畲族乡拥有规模以上竹企业8家,带动28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2018年,全乡12个空壳村、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250户74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
畅通高效的公路网,也成了畲族文化对外传播的一扇窗口。围绕竹生态和畲文化,治平畲族乡旅游业风生水起,以前单靠笋竹为生的村民,迎来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春天。“逛竹山、看畲族竹竿舞、品畲乡文化、吃竹宴、玩竹器,这些项目都很受游客们欢迎。”畲族阿妹雷晓琳说。
“今年,在上级交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乡里多方筹措资金共计1400余万元,对湖背角至茬口8.2公里公路进行改扩建……”温享平说,未来,治平畲族乡的交通网将更加完善,乡亲们的致富之路也将越走越宽。

- 上一篇:宁化曹坊镇三黄村入选“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03-11 ]
- 下一篇:【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在宁化写就的词章——毛泽东…[ 03-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