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比五晒】长宁纺织: “科技+创新”激活新动能
本报宁化记者站 赖全平 通讯员 张淑萍 文/图
“4个车间30万锭棉纺生产线开足马力生产,每天产量超过90吨。”11月20日,在福建长宁纺织智能化涡流纺前纺车间,厂长范学明正指导工人赶制来自广东、浙江一带的订单。近年来,长宁纺织加大技改扩能力度使企业向规模化、节能化、智能化升级,提升了产品竞争力。
研制新产品20多种
2010年9月,长宁纺织落户宁化华侨经济开发区,占地400多亩,总投资10亿元,建设30万锭棉纺生产线,主要生产粘胶纱系列产品,该产品被广泛用于制作高档服装,具有优于普通纤维产品的良好抗静电、透气及悬垂性。近年来,公司加大技改扩能力度,扩大产能,提升品质,增强企业发展活力。2019年,公司年产纺棉纱30万锭,产值近6亿元。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必须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种求发展,在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上下功夫。刘义忠今年50岁,现任长宁纺织公司总经理兼工艺主管,负责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解决技术难题,开发高新产品。2011年以来,他带领团队先后开发、研制新产品20多种,其中9个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专利证书。
2018年以来,刘义忠对空压机、自动络筒代步车、磨皮辊机、粗纱机电气部分、消防系统等设备进行改造升级,不仅使车间生产节能降耗,还降低了职工的劳动强度。
针对车间空压机耗能高、用气量大、压缩空气质量不稳等现象,刘义忠对其进行更新、换代升级,利用永磁变频双级空压机代替原来的工频机,节约用电25%,输出压缩气体的压力更加稳定,还改善了主机的工作环境,解决了空压机高温跳闸压力不稳的现象。
自动络筒工序,是纺织厂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直接影响成品筒纱的质量。随着劳动力的日趋紧张,加上自落挡车工劳动强度偏大,极大地影响了纺织厂的生产发展。刘义忠经过市场调查、客户走访,对现有的28台半自动络筒机进行加装小车的改造,减轻职工的劳动强度,缓解了用工紧张问题。目前,刘义忠提交的《一种纺织生产用便捷代步车》正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针对效率较低、质量不稳的皮辊,进行换代升级,新装智能化、全自动的高产磨皮辊机,不仅节约用工,效率还提高了三倍。”刘义忠介绍,皮辊是纺纱的专用部件,其加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成纱的质量。
粗纱机的电气元件比较多,一个元件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台粗纱车的运转。刘义忠对原有的电气系统元件进行改造,更新同步电气装置,减少断头,降低了粗纱机的故障率,也降低了操作工的劳动强度。
多年来,刘义忠兼任车间安全员一职,经常到生产车间巡查,消除安全隐患。他对公司消防系统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将粗放型的反馈系统改为精准型的快速反应系统,极大地缩短了快速应急时间,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如果出现相关问题,消防系统会通过电话和短信,快速反馈给相关人员。”从刘义忠展示的效果图上,可看出消防系统能同时将信息快速传递给8名员工。
技改实现“机器换工”
多年来,长宁纺织公司充分利用自动络筒的Uster专家系统,对生产的纱线实时进行数据监控,一旦发现数据异常或质量波动,随时进行跟踪检查,直至问题消除,并对出现不合格产品进行降级处理,确保出库产品的质量。
公司的智能化涡流纺纱生产项目是省级重点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3.6亿元,计划建设60条涡流纺生产线。项目一期已完成投资1.8亿元,建成30条涡流纺生产线,今年初投产,有效提升企业生产工艺,促进企业增产增效。项目二期车间主体目前已经建设完成。项目全面投产后,可新增产品2万吨,实现产值4亿元。
纺织涡流纺车间分为前纺车间和后纺车间,清梳联、并条机、涡流纺等设备每天全面运转着。这套全自动、智能化涡流纺纱体系设备的运用,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实现了从棉条到筒纱的一站式流程,实现“机器换工”,使企业生产效能大幅提高。
范学明算了一笔账:“涡流纺车间可节约厂房面积40%,节省劳动力70%,生产速度提升20倍,而且涡流纺产品质量优,产品的耐磨性、抗静电性等都大为提升。”

- 上一篇:宁化一中初中部挂牌成立[ 12-16 ]
- 下一篇:组图|快来看!宁化第一场雾凇来啦![ 1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