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刻刀下的艺术人生
迷上雕版字画
雕版刻字发明于唐朝,唐代中后期多用于印刷佛像、经咒。现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馆的唐咸通九年《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标有明确年代的雕版印刷品。
走进廖庆元的工作室“燕冀堂”,记者发现,在木活字架旁,随处散落着手工刻制的木雕,线条简练流畅,造型夸张有趣。多年来,除了传统的灶画、文武门神等常规版画,他还创作出《财神》《五子登科》《孔夫子》《八仙对联》《吞山食海》《金鸡送福》等雕版字画,深受村民欢迎。
逢年过节,廖庆元的字画生意很是红火,在周边村寨经常能看到他印制的字画。今年3月,他曾两次应邀前往厦门海沧,参加当地的文化艺术展示活动,现场展示木活字和雕版字画印刷术,很受年轻人欢迎。
廖庆元很讲究选材,雕刻所用板材均选用上好的山梨木、荷树木和樟木。他将砍下的原木锯成2厘米厚的板材,通风阴干,然后将阴干的板材按版本的规格裁成若干块,有时也会根据板材形状大小雕刻各种工艺字画。在一块方形木板上,记者见到了他雕刻的99个“福”字,字体迥异,令人赞叹。
雕版是个技术活,对刻工的刀法要求很高,除了要有深厚的书画功底,更要熟悉宋、隶、篆、行、草等多种字体。雕版字画与木活字不同,木活字只是一个个简单而独立的字模,雕版字画属整体展现,刻版时不能马虎,一笔刻错,整版也就废了。有一次,廖庆元在苦苦雕刻了一个多星期的财神上刻眼珠时,因木纹是横丝,他只好挑出来,本想变竖丝重新填入,不想用力一挑,“眼睛”竟崩了一角,成了“独眼龙”,功亏一篑。
在廖庆元的工作室,摆着一截近百公斤的空心圆木,上面有他精心雕刻了数月还未完工的《百家姓》。与其他雕版不同的是,《百家姓》不是雕刻在平面上,雕刻难度可想而知。圆木上的《百家姓》也并非用于印刷,而是作为贵重的装饰品,留作永久收藏。
“廖庆元雕刻的字画很接地气,在农村有一定的市场,但整体上还不够大气,有一定的局限性。”宁化木活字传承人邹建宁表示,木活字与雕版画相融合,能给萎缩的木活字市场带来新的活力。邹建宁随即向记者展示了他雕刻在长木板上的《陀罗尼经》,上面密密麻麻的梵文及线条,足见工艺的复杂性,令人眼花缭乱。
木活字传承人共同探讨族谱印刷
抱团发展木活字
宁化木活字印刷技艺的支柱业务一直都是修族谱,印刷艺人被称为谱师。如今,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和胶印年画的广泛普及,传统木活字和雕版字画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当年的谱师纷纷转行谋生,廖庆元的木版字画长年躺在角落里无人问津。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宁化木活字印刷的黄金时期,有上百名谱师活跃在全县各地及周边县市。目前,宁化保存有木活字近四十万枚,除刻印族谱外,也偶尔刻印蒙书、佛经道藏等。宁化木活字印刷传承人各自以“堂”为单位,现有文林堂、文斋堂、润化堂、印心堂、燕冀堂等5家10余人,年龄最小的才20多岁,最年长的已超过70岁。
多年来,谱师沿袭传统模式,以带学徒的方式充实从业者,后备力量严重不足。谱师带领自己的人马,各自为阵,没有形成统一的团队。面对刻字量大、时间紧迫的业务,各堂谱师经常因人手短缺痛失良机。
2008年8月,宁化木活字传承人邱恒伙在淘宝网注册“木活字雕刻店”,通过网上定制木活字接单赚钱,成为互联网上的首家木活字店。2015年,他成立宁化润化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成为木活字行业首家专业化企业。今年5月,他申请的“润化堂”商标正式通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成为全国首枚木活字印刷术商标。邱恒伙积极拓展木活字网上市场,倡导木活字传承人抱团经营。他不断整合行业资源,筹办宁化县木活字印刷术协会,尝试着对木活字行业进行公司化、品牌化、规范化运作。
刻字、拣字、排版、印刷……面对强大的互联网,宁化木活字技艺传承人邹建宁、廖庆元、谢应生等纷纷告别单一的线下修谱模式,开始抱团经营,积极开拓网上市场,并转向木活字工艺品、书本印刷、经典文本印刷工艺品、个性印章等多元发展,让冷清的木活字进一步走向大江南北。
与“传子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保守规矩不同,廖庆元、邱恒伙等谱师不再将木活字印刷的技艺视为传家秘籍,在收徒传艺上变得十分开放。廖庆元表示,只要年轻人愿学,无论本姓外姓是男是女,他都愿意教。
“弘扬木活字印刷任重而道远,除了传承人更新观念、抱团经营,更需要政府、社会的大力支持。”廖庆元感慨道,只有在坚守中不断寻找和培养传承人,这种传统文化总会有重焕光彩的时候。
宁化县文化馆副馆长戴先良表示,宁化木活字印刷术要在困境中重获新生,除了抱团经营,也可尝试“以文养文”的经营模式,将木活字印刷术运用于当代出版物的开发,承接馆藏图书、珍稀古籍的刻印,为企业定制宣传册。

- 上一篇:宁化一辆小货车发生侧翻事故[ 12-22 ]
- 下一篇:两省六乡镇禁毒联勤联防协作会在治平召开[ 1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