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黄慎:怪而不怪 艺传百代

2015
06/23
06:51
福建日报

黄慎塑像基座刘海粟题词:“怪而不怪,艺传百代。”


    从小画工到诗书画“三绝”


    卖画糊口,黄慎大半辈子都在异乡度过。“清贫一世,漂泊半生”是他人生的写照。


    康熙五十八年,黄慎32岁时,离家远游,行走于福建、江西、广东、江苏、浙江各地,边卖画,边游览山川名胜,广交朋友。
 

    当时有“天下文人半在扬州”之风。几经转徙,黄慎选定在扬州落脚。


    在扬州两年中,黄慎名声渐起,站稳脚跟。雍正五年,他回家乡宁化接老母到扬州奉养。


    在扬州的这几年里,他交了不少朋友。《听雨轩笔记》记载,黄慎在扬州与郑板桥友谊最深。两人书画往来频繁,留下许多真迹。郑板桥为黄慎写过一首七绝:“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在黄慎的《钟馗酌妹图》《漱石手砚图》《月夜游平山图》等画上,都留有郑板桥的题诗。


    谢堃《春草堂集》记载,黄慎初到扬州,仿萧晨、韩范辈工笔人物,书法钟繇。又闭户三年,变楷为行,变工为写,又三年,变书为大草,变人物为泼墨大写。


    黄慎侨居扬州十二载。这12年里,黄慎以诗书画“三绝”名噪大江南北,当时有诗云:“瘿瓢之名满天下。”


    雍正十三年,黄慎母亲思念家乡,黄慎举家迁回宁化,在家乡授徒传艺。乾隆十六年,黄慎65岁,母亲去世,孝顺的他倾其所有,为母亲建立了贞节牌坊。之后,黄慎又重游扬州,居住6年,才返故里。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在宁化知县陈鼎的帮助下,黄慎的《蛟湖诗钞》付梓刊印,了结一生的夙愿。《蛟湖诗钞》集诗339首,集为四卷。
 

    专家评价,黄慎的“怪”在于敢于创新,如以狂草笔法入画,开创一代画风。“不怪”在于黄慎的画,在画面与题句之间,总是讲究一种和谐的美,给人以完整、统一的感觉。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作者:项裕兴 刘才恒 俞祥波】 【责任编辑:丽勍】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