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慎:怪而不怪 艺传百代
黄慎的《蛟湖诗抄》
佛龛灯下借光苦读
今年79岁的陈勤宁长期在宁化县文化系统工作,研究黄慎已有几十个年头。
陈勤宁说,黄慎在艺术上取得大成就,最关键的是他勤奋好学。
康熙二十六年,黄慎诞生于宁化县城一个贫寒知识分子家庭。十四岁时,父亲客死湖南,家中的重担落在母亲身上。母亲靠做女红养活一家人。
黄慎从小聪慧,爱好绘画。母亲见他爱画,便叫他去学习画像。十六岁时,他来到建宁县拜师专学画像。经过一年多的刻苦学习,他把老师的功夫学到手,从此便以画像为业,挣钱养家。
母亲告诉他:“儿为是,良非得已。然吾闻此事,非薰习诗书,有士夫气韵,一画工伎俩耳。”同乡张钦容看了他的画也说:“子不能诗,一画工耳;能诗,则画亦不俗。”
黄慎自此醒悟。十八九岁时,他白天给人家画肖像,晚上寄居僧寺苦读。据传,一天深夜,僧寺的一位老和尚在巡寺的时候,发现黄慎坐在佛龛灯下,他以为是与父母斗气而出逃的淘气鬼,便劝他回家。黄慎拿着书怯怯地说,家里穷,买不起灯油,特来借光读书,老和尚听后感动,特地给油灯添了一根灯芯,把灯拨得更亮了,还特地搬来一尊石鼓,摆在灯下,方便他读书。后来老和尚干脆搭了个铺,让他苦读之后在寺里安歇。久而久之,佛龛下的青石板上,留下他的脚印。
饱读诗书,黄慎逐渐掌握声韵格律,学会了作诗。黄慎有诗描述这段生活:“十年容类打包僧,无怪秋霜两鬓髡。历尽南朝多少寺,读书频借佛龛灯。”
在绘画上,他从宋代的李公麟、元代的倪云林和同时代的上官周的作品中受到启发,逐渐形成个人风格。
经过近二十年的勤学苦练,黄慎自学成材,既善作诗,又善草书,擅长人物画,对花卉蔬果、虫鱼鸟兽、山水楼台等也有很深的造诣。

- 上一篇:但愿两地共携手[ 06-23 ]
- 下一篇:宁化迎来盛夏 最高气温达36℃[ 06-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