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刘善群:客家研究拓荒牛

2012
11/19
07:54
三明日报

刘善群(右)在调查族谱姓氏情况

    ●俞祥波 文/图

  11月10日,年近八旬的宁化客家研究学者刘善群完成《记忆·晚年之乐》的初稿。该书记述了他近十年来的学术求索、客家联谊和家庭生活。

  70岁时,刘老写了一本《记忆》,讲述了自己70年的人生历程:童年时代、求学生涯、工作经历、学术研究、家庭生活。真实,又有深入的剖析与总结。

  读完两本书,一位真实坦荡、严谨有才、研究不辍、成果丰硕的本土客家研究拓荒者形象便异常清晰地浮现脑海。

  从十年修志开始,刘老把近30年的时间投入到客家祖地建设中,推动了本土客家研究从拓荒到深耕的发展。

  主编《宁化县志》,首次对宁化客家史作定位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刘善群就曾提议新编宁化县志。1984年4月,他被县里派去参加省地方志会议。当年7月31日,刘善群被任命为宁化县志办主任,主编《宁化县志》。

  此前七个多月,刘善群从县委办主任位置退下来,一直没有任命新职务。期间,邻居老伍给他两本书,是统战部以台湾一家报纸连载的台湾姓氏渊源为资料编写的。书里数十个台湾姓氏,很多与宁化和石壁有关。第一次接触客家研究的资料,他兴趣顿生。

  宁化自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建县以来,一共修过5次县志。其中第四次即清代李世熊主修的县志被誉为“天下名志”。高山在前,主编这第6次县志,刘善群感到担子很重,但他没有退缩,而是用客家人勇于进取和担当的精神,全力以赴。

  修志近十年,劳累的工作让他每年都要进医院,但即使在病床上,还是“睁开眼睛看稿子,闭上眼睛想问题”。1986年,病未痊愈,刘善群硬是出院到永春参加省方志委召开的会议。“跑遍26个省市区,搜集千万字资料,四改纲目,六番评审,三易总稿,最后成书。”经过艰苦努力,1992年冬,宁化第六部县志出版。全书127万字,被誉为“当今志林中一部上乘之作”。

  这部县志特点之一,就是把“客家”作为宁化人文的一大特色编入,阐述宁化石壁是客家摇篮的观点。“宁化在客家发展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外界乃至国外的学者在这方面有不少研究,但过去县志只字未提,宁化学者的论著也未见提及。”刘善群说。当时分管县志编写的县人大副主任张恩庭等人也很重视和支持“客家史”在县志中的编写。为了搜集、论证宁化在客家流迁史上的作用,刘善群专门请人调查收集宁化的族谱、姓氏渊源。

  作为第一部对宁化客家史作定位的《宁化县志》,其对客家史的注意和重视、研究成果,走在福建、江西客家县的前面。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作者:俞祥波】 【责任编辑:丽勍】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