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畲乡巨变”①:纤纤细竹,挑起畲乡经济“大梁”

2010
10/19
08:10
宁化县新闻中心

编者按:
    今年是宁化县治平畲族乡建乡10周年。10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乡党委、政府带领全乡人民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励精图治、艰苦奋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了纪念该乡建乡10周年,本网从今天起推出“畲乡巨变”栏目,陆续刊登治平畲族乡10年来经济、社会事业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业绩和经验,以飨读者。

  

    宁化治平畲族乡现有毛竹林面积14.5万亩,人均11亩,是全市3个10万亩以上的乡镇之一。近年来,该乡巧做“竹文章”,一根根翠竹演绎出一户户竹农发家致富的故事。
一根竹子何以挑起畲乡经济“大梁”?带着这个问题,金秋九月,记者走进了宁化县治平畲族乡的莽莽竹海。

    关键词一:科学管竹

    初秋的竹林,凉风习习,竹涛阵阵,满目翠竹修篁扑面而来。

   “前两天刚卖了两车竹子,眉径都在一尺以上,纯收入9000多元。” 站在自家竹林中,张河益满脸欣喜。42岁的他,是治平村第一个尝到竹山管护甜头的人。

    当年,他家18亩的竹山上,杂草长得比人还高,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每年卖竹卖笋,满打满算也就千把元的收入。2003年,随着治平竹制品厂的增多,张河益开始意识到毛竹的价值。他请了5个工人劈山,又在竹兜附近挖小沟,施用复合肥。当年,他共投入4000多元,帮他劈山的工人还笑他“傻瓜,把钱往山上扔!”可到了第二年春,山上竹笋噌噌地往地上冒,等到竹笋开叶后,张河益数了数,嘿嘿,好家伙,8寸以上胸径的有980根,比去年至少翻了一番!那年春天,乡里组织了100多位竹农到他山上开现场会,要他介绍种竹的经验。
 
    “以前只挖笋,不养竹,其实就等于杀鸡取卵,现在留笋养竹,就是养鸡生蛋……”张河益说,现在,由于垦复的好,竹子扩鞭很快,他的竹山已扩展到20亩,每亩收入近1000元。

    在位于治平村三节岌、陈公坑2870亩的示范基地,一根根毛竹高峻挺拔,每根毛竹都标有年份和眉径。村书记刘耀滨告诉我们,建基地以前,由于竹农掠夺式经营,砍竹麻造纸和乱采滥挖竹笋,亩立竹量不足70根,平均眉径6寸左右,亩产值不足100元。2004年开始建设丰产基地,村里干部包组包户,以每亩5元的劈山补助,每亩免费供应100公斤复合肥的优惠措施,动员竹农劈草、垦复、施肥,第二年春,为了留笋养竹,村里组成巡山队伍,每天都到山上值班巡查。通过几年的科学管护,亩立竹量上升至现在的190根,平均眉径上升到一尺。一些竹农常常自发到该基地参观取经,基地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治平竹业能发展这么快,得益于治平畲族乡党委、政府营造了浓厚的竹林丰产培育氛围。” 乡竹业协会会长范天建说,2003年以来,本着“稳资源、兴产业、重科技、促效益”的毛竹发展战略,一系列优惠政策陆续出台,政府掏腰包,分批次组织各村竹业大户到浙江安吉、永安等地考察;建立了5个科技示范基地和3万亩的丰产毛竹林基地,让竹农“有样可学”;引智入乡,把竹业专家请到田间地头,为竹农答疑解惑;多方筹措,投入150余万元,修建了48个20立方米以上的蓄水池,对缺水的竹山实施喷灌……在乡党委、政府和林业站的不懈推动下,丰产培育技术越来越受到竹农的青睐,“把山当田耕,把竹当菜种”越来越成为林农的自觉。目前,该乡有高标准丰产竹林基地2.9万亩,低产竹林垦覆改造3.2万亩,竹林经营正经历着从粗放到集约的变革。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作者:张瑞兰】 【责任编辑:丽勍】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