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化红土地广场附近,1998年创办的宁化县特殊教育学校,规模不大,只有33位教师,分别承担着155位聋哑、智障儿童的教育,分成9个教学班。这样不起眼的一所学校,却使许多残疾儿童获得新生。
起点: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
“叔叔、阿姨,请尝尝我们做的煎饼!”5月14日,宁化县特殊教育学校举行了一场汇报演出。五年级6位“小厨师”在一旁忙着打蛋、和面、切葱花……不多时,观看演出的每位嘉宾,都品尝到孩子们亲手煎的葱花饼。“好香!”“真是了不起!”校园里,葱香四溢,大家对孩子们的手艺赞叹不已。班主任张华伙说,为了学会烙葱花饼,同学们整整练习了一个月。“那时候一走进特校,一群脏兮兮的孩子,身上散发着一股说不出的臭味。”办学之初,学校的现状让家长摇头苦笑,老师叫苦不迭。“要让孩子融入社会,先要让孩子学会自理!”从2005年起,该校开始尝试把生活技能训练引进课堂。给每个孩子建立了“个性化教学”档案,各年级安排每周4节的生活适应课,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如:低年级学会洗脸洗脚、穿衣系鞋带、吃饭等;中年级学会洗菜、扫地、切菜、洗简单的衣物;高年级学会炒菜、洗衣做饭、使用电器等。通过每一天的餐桌评比、宿舍评比、个人卫生评比,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
一年级的小涛同学,2009年9月入学,刚来学校时,就像个“小野人”,见人就骂,老师也常常被他抓得脸上手上伤痕累累。他还没有羞耻感,想大小便了,就在教室里蹲下拉。穿衣服,分不清正反。面对这样的重度智障孩子,他的班主任伍兰花和数学老师巫千金可没少费心思,慢慢地,经过一个多学期保姆式的照顾,小涛现在能够很有礼貌地跟老师问好了,衣服也穿得整洁了。“那种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对我们来说,是奢望,我们的成就感收获在孩子们那微小的变化中,会洗衣服了,不尿裤子了,会唱一首完整的歌了,就是成就。”从教12年的廖秋香老师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请相信自己!”镶嵌在教学楼上的这条标语,也是老师们经常提醒学生的教学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