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英烈 魂留湘江
中央红军渡江的渡口
红土地上诞生的红34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四师是在闽西这块红土地上诞生和成长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的前身,原为福建地方红军部队,从1932年8月至1933年6月正式成立,先后经过了多次整编。
1932年8月,由福建军区独立第五团和宁化独立团合编而成的独立第七师在宁化县城成立,陈树湘任师长,范世英任政委。同年11月,陈树湘改任新成立的独立第九师师长。
1933年3月,独立第七师、第八师、第九师、第十师及赣东北的独立团,整编为红军第十九军,叶剑英任军长、杨尚昆任政委。
1933年6月,红军第十九军整编为红三十四师。第一任师长由周子昆担任、政委由谭震林兼任。
整编后的红三十四师下辖第一○○团、一○一团、一○二团,兵强马壮,全师约5000余名指战员,归属红十二军建制,编入红一军团战斗序列。
1934年2月,红34师奉命归属红五军团指挥。同年4月,陈树湘被中央军委任命为师长,直至牺牲。
经过多次整编补充的红军第三十四师,绝大部分为闽籍子弟兵,其中有一个团都是宁化籍子弟。
红三十四师的许多官兵,从小在闽西这块红土地上土生土长,熟悉周边地理环境,加上经过土地革命,战斗热情高涨,战斗意志旺盛,战斗作风顽强,能攻善守,敢于同敌人拼刺刀、打近战、夜战和肉搏战,成为当时中国工农红军中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部队。
在宁化县城成立的独立第七师,整编前活动于闽西宁化、清流、归化地区,在打击地方反动民团、大刀会、红带会、童子军等刀团匪方面取得很大战绩。作战时常用浸湿的棉被抵挡敌人的子弹,往往出奇制胜,被称为“被牌部队”,敌人一听到独立第七师便闻风丧胆。
让三明籍的红军烈士有一个“家”
福建籍英烈人数众多,民政部门目前掌握的在湘江战役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红军烈士仅有1113人,其中龙岩606名,三明507人,绝大部分为无名烈士。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在牺牲烈士的家乡三明,各种纪念活动从来没有停止过。
在建宁县,建成了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一方面军领导机关旧址暨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
在宁化县,红军井、红军桥、墙上的红军标语……红军的痕迹仍随处可见。宁化县红军医院旧址、长征集结出发地、北山革命纪念园成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景区。
在泰宁县,红军街成为各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地方。
……
在灌阳县,我们没寻到福建籍烈士英名录,在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参观时,也没有发现反映三明、龙岩大地的物象标志,少有反映闽西子弟兵在湘江战役中英勇牺牲的事迹介绍。
要让三明、龙岩籍牺牲的儿女在湘江战役战场有个“家”,以便后人特别是世世代代的福建人民更好地祭奠他们的英灵,缅怀他们的事迹。
此行,联合考察组受市委、市政府的委托,与桂林市兴安县、灌阳县、全州县等地政府商量,初步打算做好这四件事情。一是在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中建一座“湘江战役闽西革命烈士纪念碑”;二是在即将落成的湘江战役陈列馆增加闽西子弟兵纪念展厅,展示福建籍特别是以三明、龙岩籍红军儿女为主的红34师在湘江战役的英雄事迹;第三,在灌阳县革命烈士陵园烈士碑林中增建一个福建籍烈士名录碑;四是在灌阳县水车乡修睦村红34师烈士坟旁修建一座“湘江战役闽西子弟兵无名英雄纪念碑”。“要通过各种形式,在湘江战役发生地,更真实地反映这段历史,也能够更好地让我们从家乡来的后人有纪念我们英烈的平台。”考察组成员、市老区办主任陈丁权对记者说。(本报记者 骆志雄)
- 上一篇:宁化县林业系统民评工作启动[ 05-18 ]
- 下一篇:春蕾幼儿园与宁化特校联欢[ 0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