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玉扣纸:像蔡伦一样造纸 淘汰还是拯救?
该怎样拯救你?
胡兰山说,他的祖上都是靠纸业吃饭的。
当年,父亲造的玉扣纸在外面很有名气。凡是他生产的纸张,都盖有“胡显发槽印”字样,类似现在的商标。广州、江西等地的店家,只要看见印有“胡显发槽印”字样的纸,一律不用检验,如数收购入库,还付给高价。
胡兰山和弟弟胡兰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接管父亲的纸作坊。“每年开春砍竹麻时,人家就把几万元的订金送到家里来了。纸一抄好,马上被一抢而空。”在鼎盛时期,胡兰山形容他所居的茜坑村“家家设槽,户户以抄纸为业”。
然而,这样的盛世情景没有持久延续。伴随着打工潮,村里年轻人们纷纷背起行囊,出外寻找财富。劳力缺乏,以及机械造纸的冲击,使得盛极一时的手工造纸急转而下。
“纸作坊由原来的200多家锐减到目前仅存的两三家,且大多采用半机器化生产。用机器打浆确是提高了效率,但却生产不出玉扣纸了,只能造一些草纸和冥纸。”治平乡竹叶协会会长范天健说。
“今年生产的这批纸,还是前年订的合同。”胡兰山说,2007年冬,一位福州的老板慕名到茜坑考察,对他们生产的玉扣纸十分满意,当场就以每刀100元的价格预定了600刀。而在此之前,他们的纸作坊已经有10年没有生产玉扣纸了。
2008年,当他备好竹麻,却四处请不到工人,愣是没法开工生产。
“工人越来越难请了。”胡兰山说,上世纪80年代,到处都有造纸师傅,那时是好中选优。
“造纸是个累人的活儿,每天劳作时间至少在10个小时,每天工资才五六十元。”胡兰山一脸的无奈,“师傅越来越老,年轻人又不愿意学,我敢说,再过10年,我们就可能请不到工人了!”
“手工作坊的利润太低了。”胡兰山说,这是手工作坊面临的又一个困境。
“这600刀纸,我们几乎没有赚钱。”胡兰煌说,今年好不容易把8位师傅找齐了。可师傅的工价比前年涨了近20元,原料竹麻也大涨。
“如果不是签了合同,我今年也不可能开工。”胡兰山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每公斤竹麻卖0.8元,做一刀玉扣纸要用45公斤竹麻,再加上师傅的工钱,每刀纸的成本就得超过100元。按现在每刀100元左右的市场价算,还不如直接把竹麻卖给城里的造纸厂合算。
但胡兰山表示,只要稍微有点效益,他们更愿意把纸作坊经营下去,毕竟,那是祖辈传下来的吃饭手艺。
“在机器造纸的冲击下,传统的手工造纸行业迟早要被市场淘汰。我特别担心有一天,这个手艺会断送在我们的手里,那就太遗憾了……”胡兰山兄弟为此甚感忧虑。(张瑞兰)
- 上一篇:宁化首届气象信息员暨人工防雹作业培训会召开[ 11-25 ]
- 下一篇:宁化73名“村官”报考乡镇机关公务员[ 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