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折翼天使”的冠军梦:济南泺源学校23年斩获151枚奖牌
为了冠军梦,孩子们每天都坚持训练。
三名运动员取得了三金、四银、两铜的好成绩。
为了一个动作口令,邢亚萍要反复重复上千次。
从教近40年的赵希水老师是特教领域公认的“金牌教练”。
李敏15岁,获得200米金牌、400米银牌和跳远的铜牌
8月23日至9月1日,全国第十届残运会暨第七届特奥会在天津举行。济南泺源学校代表山东特奥田径队参赛,经过10天的奋力拼搏,三名运动员在100米、200米、400米、跳远、铅球等项目中共斩获三金、四银、两铜。9月3日上午,记者在学校见到了刚刚返济的小运动员们,他们都有先天性智力障碍,时刻需要有人照看,但在他们的认知中,冠军是他们的梦想。摸着胸前亮闪闪的奖牌,“折翼天使”们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们嘴角上扬的样子,真美!
学校23年斩获151枚奖牌
给每个“折翼天使”创造机会
作为市中区唯一一所九年制义务教育培智学校,济南市泺源学校现有在校生90余人,大都是患有智力障碍的残疾儿童。“我们不能因为孩子特殊,就束缚住他们的脚步,他们都是‘折翼的天使’,我们要给他们更多的爱和鼓励,让他们去看外面的世界,去交流沟通,展示自我,让自己的人生丰富多彩。”泺源学校校长曹虹对记者说。
为此,多年来,学校坚持将特奥运动项目融入日常体育和康复教学,开设了田径、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硬地滚球等多个特奥运动项目,并纳入学校课程总体规划,让每一个“折翼天使”都能勇敢尝试,积极参与特奥运动。1996年至今,学校的孩子们参加国际性特奥比赛5次,全国特奥运动会及特奥比赛9次,共获奖牌151枚,其中金牌61枚,银牌43枚,铜牌47枚。
曹虹表示,每个孩子入校后,体育组的老师会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其量身打造适合他们的体育项目。比如,这次获奖的三个孩子,最小的祝方正11岁,获得100米、200米两枚银牌和跳远的一枚铜牌;唯一的女孩李敏15岁,获得200米金牌、400米银牌和跳远的铜牌;和李敏同岁的刚绪杰获得100米、200米两枚金牌和铅球的一枚银牌。他们都是从二三年级开始就坚持训练,每周有3节体训课,下午放了学也要留校。为了备战比赛,整个暑假,体育组所有老师都没有休息,每天早上7点半至9点半,带领学生训练。
一个口令重复上千次
59岁的老教练干劲十足
孩子们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体育组的5位老师每个人都是“功臣”,而这其中,59岁的赵希水更是功不可没。1993年,赵希水调入济南市泺源学校,开始从事特教体育工作。这些年,他带领孩子们南征北战,让上千名“折翼天使”站上了国际赛事和国家赛事的领奖台,为国家培养了几十名世界及全国特奥冠军,是特教领域公认的“金牌教练”。
明年就要退休的赵希水已从教近40年,本可退居二线让年轻老师们顶上去,可赵希水放不下,每天不亲自盯着孩子们训练就像少点什么一样。“我在办公室闲不住,操场和训练室才是我最喜欢的地方。”赵希水说。“咱们队里的孩子跟别的孩子不一样,别的孩子,教一遍两遍能明白,咱们的孩子,得教一百遍,一千遍。”他举例说。
就李敏来说,她的身体协调性很好,速度也很快,但认知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所以需要老师反复的重复。“跳远时,普通孩子都知道有起跳点,但李敏没有这个意识,所以为了让她能知道起跳点在哪儿,如何找准时机起跳,光‘跳’字我就说了成千上万次,练了3个月,她才慢慢找准了起跳点。”赵希水说。
“准妈妈”带训亲自做示范
比赛时她比孩子都紧张
“身体侧转,腰部使劲,把球推出去。”一边说着,邢亚萍一边给刚绪杰做着示范。动作幅度之大一点不亚于自己推一次铅球,放在其他体育老师身上,这种事情再正常不过了,可邢亚萍却是一位已有4个月身孕的“准妈妈”。
为了备赛,从怀孕到现在,她没有请过一天假,去天津比赛时,她不仅要带训,还要照顾学生的饮食起居。教孩子叠衣服,有时孩子大小便无意识了,她还要帮忙给孩子洗衣服。在孩子们眼中,她就是“妈妈”,只要有空闲时间,大家都愿粘着她。
邢亚萍告诉记者,几个学生比赛时,比她自己上场还要紧张,感觉都快不能呼吸了,尤其是刚绪杰参加铅球比赛时,最终只比第二名领先0.01米,当成绩公布时,邢亚萍兴奋地叫了起来。“既然选择特教,我就要百分之百的付出,让他们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璀璨星空。”邢亚萍说。(文/记者 张雯雯 图/记者 王晓峰)
- 上一篇:消费者不爱买衣服了?中国市场服装销量一年降24.8%[ 09-12 ]
- 下一篇:“最暖父亲”为女儿手绘书皮走红 本人回应:只是一件小事[ 0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