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录取到“不感兴趣”的专业很懊恼?学好了你就不这么说了

2019
07/12
09:25
央视网

  探索:学习输出,从各种形式的强化中体会到效能感

  从入学的第一课起,各位专业老师就会苦口婆心地开始给“小白”们介绍这一专业的真实模样。大一的专业课往往涉及的内容浅,相对容易理解,也越能笼统地解释很多现象,就像老师帮忙捏出了一个华丽的外壳。

  但学习不止听课这种输入。完成作业,向外专业的同学介绍自己的专业,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这都可以算是输出。在做输出的时候,就已经不再只是靠老师捏壳子了,而是在自己尝试做一个模型,虽然可能会粗糙简陋,但模型有“壳子”也有“里子”。在这些输出里,同学需要首先主动地思考和理解专业知识及其意义,构建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批判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是可以促进专业兴趣发展的。

  即便最初兴趣不高,在这样的输出里,我们总能发现一点乐趣。正如 心理学家所发现的, 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储备知识的增加,情境性兴趣的重要性在降低,知识的内在结构及联系对个体兴趣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如果能在专业课的学习和思考中有所收获,发现一个学科的精妙之处,取得还不错的成绩,让自己觉得“我能做到”,这些反馈和效能感就能进一步强化学习行为,这将是一个良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很多的乐趣。

  另外,学习不是一个人的事情,社会支持也很重要,同伴之间有关学业的良性互动和良好的同伴关系,都会对大学生的专业兴趣、自主学习动机水平有着重要的预测作用,教师的帮助也是如此。所以,约一个每天乐意泡图书馆的伙伴还是很重要的!

  持续:以目标为导向

  从上面说的也可以看出,学习到了后期,“兴趣”这个词已经不再那么经常出现了,是否适合、是否能胜任,这些才是专业学习中更重要的事。

  在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的满意度模型中,兴趣并没有对工作和整体生活的满意度产生影响,取而代之的是目标取向的活动、自我效能感和环境支持。

  根据生涯发展的自我管理模型,个人特质和环境共同影响学习经验,进而推动目标和行动。一个人能多好地适应环境,成了重要的影响因素。

  也就是说,无论是一个人的学业、职业生涯后期,还是理论发展的后期,兴趣都不再是主导选择、影响满意的最重要因素,自己的适应性和胜任感才是。

  问大一的同学“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也许“兴趣”是重要因素。但如果问一个考研的同学为什么这样选择,“适合自己”“想达成目标”,一定是出现频率更高的原因。

  最后,我想讲几句自己的亲身经历。最初选择心理学时,我也并不了解它,没有多少“兴趣”可言。入学后,在浅层学习中的新奇感和“心理学什么都能解释”的想法让我觉得很有意思。后来在知识积累、贯串思考中以及社会支持下也发现了更多趣味。不错的成绩、科普的成果都给了我很大的激励。

  在导师的指引和师兄师姐的支持下,我发现了更精细的兴趣方向;再次作选择(保研)时,觉得自己还有问题没找到答案,还有事情想做,为了完成自己的目标,就毫不犹豫地继续啦!

  所以,最初没有兴趣、对自己的专业不了解,这些都不可怕。在探索中,我们终会有所收获。祝每一位大学新人,都找到或塑造出自己喜欢又适合的事。

  殷锦绣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马威】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