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录取到“不感兴趣”的专业很懊恼?学好了你就不这么说了
原标题:录取到“不感兴趣”的专业很懊恼?学好了你就不这么说了
夏天的重头戏是高考。考试、查分、填志愿、确认录取,六七月就在紧张和等待中过去了;然后,几家欢喜几家愁,喜的人如愿进入了心仪的院校专业,愁的人对录取结果不甚满意:这个专业……我不太喜欢啊……
有这样担忧的同学并不在少数:感觉对录取的专业没兴趣,是不是一定要转专业?却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怎么办?
其实,不必马上过于担心。兴趣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点,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过程,兴趣的激发也许依赖于任务的外部特征和社会支持。
比如看到某个学科的知识点很有意思,而你的朋友恰好也这么想,你们约着一起报这个专业,但这只是一个起步,兴趣的进一步发展和稳定更依赖于个人对任务价值和意义的认可,以及持续的投入努力。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有意义、有回报,就会觉得更有兴趣。
即便兴趣一直不高,在今后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兴趣也并不是影响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合适才是更重要的。
入门:自己的选择,会更感兴趣
“我所学专业是我自己的决定”,的确是一件重要的事,比起被老师爸妈按着头不情不愿报了某专业的同学,自己作决定的同学会更喜欢这个专业。
研究结果发现,专业选择对学生的专业兴趣有着即时的正向影响,这一影响也可以长期持续,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其入学时的专业选择意愿匹配度越高, 大三时的专业兴趣水平也越高。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占了更多数,那就是在入学时,有些同学依然对自己的专业毫无了解,更谈不上有兴趣了。
那怎么办?立即转专业或自暴自弃、放弃学习吗?
并不是。在作选择,尤其是专业、职业选择的时候,职业咨询师一般会提到经典的人-情境匹配模型(P-E fit model)。这个理论强调两种匹配:一方面的匹配是兴趣和外界反馈奖励的匹配,也就是很多人提到的,“要选自己感兴趣的”,有些经典的职业测试也由此开发而来。
另一种匹配其实也十分重要,指的是能力和职业需要的匹配,也就是自己是否适合做这件事、是否能做好这件事。如果能成功做好,比如在专业课中取得不错的成绩,我们就能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即一种“我能做到”的感觉,而自我效能感可以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愿意投入,在学习的时候也更开心,从而对学习效果产生积极影响。
即便最初兴趣没匹配,但不学学试试,怎么知道自己能不能胜任呢?
- 上一篇:孩子“非认知能力”培养应成为家庭教育重心[ 07-12 ]
- 下一篇:学生溺水事故近期频发:5月以来至少40名学生溺亡[ 07-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