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你打骚扰电话的可能不是人:AI电话一天打一千通


86.5%的受访者曾被推销电话或短信骚扰
“AI电话应用场景有两大方面,一是正规的企业电话外呼,帮助企业呼叫中心完成更繁重费时的电话外呼服务;二是用户拨入电话的自动应答,语音识别关键词进行判断,并回复相关服务,相比简单的语音互动系统服务更直接高效。”杨启波告诉新京报记者。
对于AI电话带来的风险,杨启波也十分担忧。杨启波认为,AI电话的本质还是电话营销服务,和常规电话的区别主要是在拨打电话主体,AI电话的拨打者是具有一定人工智能水平的语音机器人,但是无论在哪种电话营销的过程,都离不开掌握用户的隐私信息,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对用户进行呼叫,都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电话骚扰,甚至还可以用于诈骗等非法目的,给个人造成危害。
《武汉晚报》曾报道称,武汉锅炉厂一女职工吴某接到电话:其女儿杨某被人绑架,让其速汇款5万元到指定账户上,不准报警,不准挂电话,否则撕票,电话那头传来女儿“妈妈,救我”的哭声。后经查证,女儿的声音实为不法分子利用网上的声音合成软件合成。
2018年8月,工信部曾就骚扰电话治理回复新京报称,当前,骚扰电话治理工作已逐步进入“深水区”,现有单纯依靠管控通信渠道的做法难以取得进一步的明显成效,源头治理亟待加强。对经警示仍继续采用电话外呼方式违规经营扰民的,依法予以处罚并公开曝光,堵住骚扰电话产生源头。
骚扰电话缘何成为公害?工信部表示,处罚尚无法律依据。法律上,我国对“骚扰电话”一词尚无明确界定,关于商业电子信息扰民问题亦无专门的立法。尽管其他法律等有“未经电子信息接收者同意或者请求”“不得以电子信息方式向其发送广告”的原则性要求,但问题方主体责任不明晰,亦无相应罚则,管理上落地执行存在实际困难。
中消协此前发布的《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显示,超八成受访者遭遇过个人信息泄露,个人信息泄露总体情况比较严重。调查结果显示,个人信息泄露后遭遇的常见问题,包括推销电话或短信骚扰、接到诈骗电话、收到垃圾邮件等。约86.5%的受访者曾受到推销电话或短信的骚扰,约75.0%的受访者接到诈骗电话,约63.4%的受访者收到垃圾邮件,排名位居前三位。此外,部分受访者曾收到违法信息如非法链接等,更有甚者出现个人账户密码被盗的问题。
“除了《刑法》《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以及《民法总则》个别条款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规定之外,我国尚没有其他的相关规定,无法较好地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不被侵犯。”陈晓薇认为,可以借鉴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简称“GDPR”),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制定更严格的行政法规,在民事案件当中,应当对于举证责任有更加科学的划分。陈晓薇还提醒个人在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网络过程中,也要加强信息保护意识,慎重填写个人隐私信息。
新京报记者 李大伟 编辑 李薇佳 王进雨 校对 柳宝庆
- 上一篇:女子热心扶老人过马路 偷走其钱包内902元生活费[ 01-25 ]
- 下一篇:陕西一女子下葬12天遗体被盗 5嫌犯称用于配阴婚[ 0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