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评价:政府特殊津贴等制度发挥激励作用 释放创新创造活力
人才评价政策从无到有,历经三个阶段走向繁荣
记者:对于人才,我国自古就十分重视,也积累了很多识人察人的方法。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人才评价从何时开始?
吴江:人才评价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说它古老,是因为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选拔贤能的举贤和考试活动;说它年轻,是因为自20世纪初期开始,现代科学的人才评价理论和技术才开始形成。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人才评价应用基本处于学习模仿国外经验状态,回顾改革开放40年历程,人才评价发展走过了一条不凡的道路。
记者:我国将人才评价作为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的“指挥棒”,是怎样演进的?
吴江:我国人才评价政策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78—1988年,是复苏探索阶段。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恢复大专院校的教授、讲师、助教的职称制度,1978年国家恢复了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制度,1988年全国建立了29个序列的专业技术职称;同时,随着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对职业许可准入的技术能力鉴定评价也广泛展开,1986年,我国颁布《注册会计师条例》,建立了第一项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制度。
发展普及阶段为1989—2002年,一个显著标志是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开始建立。1989年中组部、原人事部联合下发《关于国家行政机关补充工作人员实行考试办法的通知》,标志着国家机关用人制度开始应用现代人才评价技术。人才评价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是在1990年举行的上海春季大型人才交流洽谈会上,上海任职资格评价中心首次在人才市场亮相,这在当时算是很新颖的人才服务方式。在此期间,我国的职业资格制度迅速普及发展,职业资格证书已逐渐成为相关专业人才通过评价择业的“通行证”。
改革创新阶段为2003年至今。2003年中央召开了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构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提出要发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连续出台《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等,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制度。
记者:高老师,多年来您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称号,如国家高级技师、全国十大能工巧匠、全国技术能手等,您对我国人才评价的发展变化有何感受?
高凤林:我1980年参加工作,正赶上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时期,也是航天事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时期。1983年我21岁,参加工作刚3年,厂里就派我参加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动机燃烧室的研制,并荣获三等功。1991年,我参加了氢氧发动机螺旋管束式喷管延伸段的焊接任务,因为一项焊接技术的改进,得到了行业认可。之后,随着工作不断取得突破,自己也获得了一些荣誉,我作为技术工人感到很自豪。
- 上一篇:13岁女孩2次冲进火海救出82岁老人 回家害怕大哭[ 11-26 ]
- 下一篇:起底神秘的卖蜂蜜网红杨霞 三无农产品可能存在隐患[ 1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