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用的廉价药何时能不再短缺
药企应有合理利润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王学恭指出,影响药品供应保障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信息不对称、供应链不通畅造成区域性短缺,阶段性的生产条件不具备造成阶段性供应不足,主要原因还是市场规模小、价格低,企业缺乏生产的积极性。
近年来,国家对环保问题愈加重视,药品质量标准不断提高,药品生产企业需要进行环保改建、设备升级、技术转移、工艺改进等,由此导致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此次恢复供应的丝裂霉素就很有代表性。
2017年4月,原国家卫计委、原食药监总局、工信部为保障丝裂霉素的供应,在国内选择瀚晖制药有限公司定点生产。但要实现复产并不容易。“针对规模化扩产碰到的生产技术问题,我们耗资1000多万元进行了大量试制和研究,并以最快速度向国家药品审评中心递交质量标准修订后的药品注册补充申请,药审中心通过特殊加快通道于2018年5月批准。”瀚晖制药副总裁杜加秋说。
“让企业不计成本地生产药品,不太现实。”蔡丽萍坦言,临床上最关心的是药品供应的可持续性,因此,只有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让他们的利润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才能及时地满足临床需求。
事实上,生产成本的上升也意味着此次复产后的丝裂霉素价格会有所变化。“像以前那样廉价的丝裂霉素可能不存在了,因为企业根本没法做。”杜加秋坦承,丝裂霉素每年临床需求量才3万支左右,很难产生规模效应,但政府不会让企业亏本生产,企业也会在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下结合成本情况制定价格。此外,对于经济条件困难的患者,企业将酌情进行部分赠药。
像丝裂霉素一样,一些短缺药也已实现稳定供应。据工信部消费品司医药处副处长宋其森介绍,2016年到2017年,我国对7个临床必需、用量不确定的短缺药品进行定点生产试点并确定价格。“我们请第三方机构对这7个短缺药的生产供应情况进行评估。从评估结果来看,基本都实现了稳定的生产和供应。”
- 上一篇:大道致远,海纳百川——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5周年记[ 08-27 ]
- 下一篇:呼吸链上的蛋白质结构 20年来教科书可能搞错了[ 08-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