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六 第二章 渔 业
一、鱼苗繁殖
历史上草、鲢、鳙、鲤鱼苗全靠鱼贩从九江肩挑来本县,鲤、鲫鱼因粘性卵在本县水域能自然繁殖,鱼苗资源比较丰富。安远乡群众对鲤鱼的人工繁殖,积有丰富的经验。1969年县人民政府在城郊乡高堑村张家塘建立鱼苗种繁殖场。1973年在三明地区邹明泉、陈新颐等工程师的协助下,人工繁殖获得成功,首次生产四大家鱼鱼苗260万尾,繁殖面积从8.7亩扩大到42.75亩,每年可提供冬春片鱼种25万尾,逐步改变长期依靠购进天然鱼苗的被动局面。随着养鱼事业的发展,群众培育鱼种的技术也不断提高,不但有池塘培育鱼种,而且发展稻田培育鱼种。1984年全县生产鱼种429万尾,首次自给有余。1987年培育鱼种725万尾,比1979年增长13.7倍。
二、成鱼养殖
近年实行草、鲢、鳙、鲤混养,其产量占池塘养殖和水库养殖年产量的95%以上,鲂、罗非鱼、□、泥鳅等,由于受生活习性和自然条件限制,发展不快。1985年又引进埃及塘虱、牛蛙、福寿螺等水产品种,养殖方式有池塘养鱼、山塘养鱼、水库养鱼、家庭养鱼、莲塘养鱼、稻田养鱼等。解放后,水产品生产起伏很大。1950~1956年年产量平均递增11%,1957~1976年的20年间是两头高、中间低,到1976年还仅达到1957年产量的76%。1980年后迅速发展,迄1987年的8年间年均递增37%,1987年总产量1672吨,水库养鱼占5.5%,稻田养鱼占50%,池塘养鱼占34%,溪河捕捞占10.5%。
池塘养鱼 每口鱼塘面积一般0.5亩以上,以草鱼为主养品种,占产量70%以上,混养的鲢、鳙、鲤、鲫,产量只占30%以下,池塘养鱼历来是本县农村的一项重要副业,除高堑村新建集中的池塘外,绝大部分都零星分散,几乎遍布各村,面积小,易管理。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在“以粮为纲”的方针影响下,有的池塘被填掉改为稻田,留下来的池塘也长期未很好改造,大量淤泥,池水变浅,降低了鱼种放养量,而且水质恶化,常发生鱼病和鱼缺氧浮头,发生死鱼现象,产量很低,亩产仅在60公斤左右。1982年以后,池塘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产量逐步提高,1985年亩产量上升到90公斤。此外,政府又对池塘养鱼2~5亩的重点户和5亩以上的专业户,给予无息贷款重点扶持,每亩平均贴息5.89元。产品自产自销,自由上市。全县重点户、专业户池塘养鱼面积达1361.1亩。通过推广淡水养鱼科学技术,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均逐年提高。1985年在城郊乡高堑村兴建100亩商品鱼基地,县财政拨给为期三年的无息贷款5万元,当年设计,当年挖塘,当年投产,获得丰收。收获鲜鱼29.2吨,平均亩产鲜鱼292公斤、收入6.46万元。在商品鱼基地上进行高产养殖技术和工程设计试验,亩最高净产603公斤。1987年全县池塘养殖面积4793亩,总产570吨。
水库养鱼 以放养食浮游生物的鲢和鳙鱼类为主,适当搭养鲤鱼和草、鲫、鳊、鲂鱼等。山塘养鱼大部分都以放养草食性的草鱼为主。1973年后,学习外省先进经验,进行渔具渔法改革,采用丝网、三层刺网及“赶、拦、刺、张”联合作业方法,使水库渔业生产有较快发展。隆陂水库自1973年开始捕捞,迄1985年总产量累计达3100担,年平均捕鱼11.4吨,年平均盈利0.33万元。泉上水库1975年开始捕捞迄1985年总产量累计达105吨,年平均捕鱼9.5吨,年平均盈利0.3万元。以往不产鱼的小型水库在改善经营管理、实行承包责任制后,也收到很好的效果,鱼产量逐年上升。小(二)型的泉上井塘、水茜下付等水库,年平均亩产鱼45~65公斤。1987年全县山塘水库养殖面积5537亩,产鲜鱼9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