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卷六 第二章 渔 业

2010
01/15
15:37
《宁化县志》

 宁化县自唐朝末年已开始在安远一带发展稻田养鱼,迄今已有千余年养殖历史。目前已发展到全县各乡镇,而以安远、水茜、河龙、济村、中沙等乡发展较快。

  传统的稻田养鱼以稻鱼兼作、养殖鲤鱼为主,品种单一,规模小,稀放粗管,单产较低。解放初期,稻田养鱼发展较快。安远稻田养鱼曾被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闻名全国。迄60年代末,随着水稻耕作制度的改革和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稻田养鱼出现新问题,加上倾错误影响,传统的稻田养鱼几乎趋于绝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试验,改革稻田养鱼新技术,基本上解决了稻田施化肥、农药同养鱼的矛盾,获得粮鱼双丰收,使全县稻田养鱼重新发展。1983年和1985年福建省水产厅在本县召开两次全省稻田养鱼现场会,安远、淮土乡稻田培育草鱼种和曹坊乡流水沟式稻田主养草成鱼又重上银幕,并获得县、市科技成果奖。1987年全县稻田养鱼面积发展到70094亩,比1980年的10500亩增长6倍多。年产量836吨,比1980年的12.7吨增长64倍。安远乡1987年稻田养鱼养殖面积达39957亩,产量409吨,分别占全县稻田养鱼面积57%和总产量的49%

  养殖形式分轮作和兼作两种。稻鱼轮作的有一稻一鱼、一秧一鱼和冬浸田养鱼等形式。稻鱼兼作的有单季稻田养鱼、双季稻田养鱼、水稻制种田养鱼、坑塘式稻田养鱼和流水沟式稻田养鱼等。此外,还有萍田养鱼、茭白田养鱼等。

  养殖的品种有鲤鱼、草鱼、鲢、鳙、罗非鱼、白鲫等。经过几年的试验和生产实践证明,流水沟式稻田主养草成鱼较为先进。它主要运用稻田养鱼和池塘流水养鱼相结合原理,选择具有常年流水条件的稻田,根据地形在田边开挖一条深11.2占地为46亩的常年流水沟或坑,沟与大田之间筑一小田埂,并在流水沟进、出水口安装竹制或铁线制作的拦鱼栅,以解决鱼稻五大矛盾(即养鱼与水稻施化肥、下农药、浅灌烤田、收种转季矛盾和大草鱼损稻矛盾)。在充分利用稻田自然资源养鱼的同时,投饵精养,轮捕轮放,提高田鱼产量。并利用鱼除草、保肥、松土、增肥、吃虫、保收,促进稻田增产。充分利用田塍种豆、水面上养萍和流水沟上搭棚种瓜,立体种养,集约经营,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达到粮鱼双丰收,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的目的。1984年在曹坊乡罗溪村进行45.5亩稻田高产养鱼试验,当年1020日由省水产厅、市科委、县科委、县农委等单位组成验收组抽样验收,一丘面积0.77亩的稻田收获各种成鱼55.7公斤,折合亩净产72.3公斤,收干谷660公斤(1983年无养鱼时增产14%),此外还收田埂豆7公斤,收鲜瓜130公斤1985年稻田高产养鱼试验扩大到翠江镇和安远乡,共试验565.5亩,平均亩产鲜鱼50.3公斤。其中曹坊乡罗溪村一丘田亩净产鲜鱼达105.5公斤1986年省水产厅养殖处把流水沟式稻田养鱼列为本省稻田养鱼最先进的两种模式之一在全省推广,1987年在华东十八省市稻田养鱼交流会上被选为全国稻田养鱼最先进的四种模式之一。

  稻田不仅可养殖成鱼,而且可以培育鱼种。1983年全县有10252亩稻田兼作培育鱼苗种田,生产大规格苗种138.75万尾,有19.1亩试验田获得平均亩产4.4寸规格鱼种2370尾。1985年生产大规格苗种达350万尾,相当于600亩鱼种池的培育量。1987年稻田培育鱼种面积7504亩,出塘鱼种386万尾。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伍传杰】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