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六 第一章 畜牧业
解放前,农村只有极少数农村兽医能医治一般牛病,有的中医也能兼治一般猪、牛病,其治疗数量和覆盖面都十分有限。对畜禽流行疫病兽医和群众则束手无策,视为“瘟神作祟”,祈求神灵保佑或听其自然。解放后畜禽疫病才逐步得到有效防治和控制,疫病流行大幅度下降。
一、疫情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组织畜牧兽医人员对全县畜禽疾病进行全面调查,据统计,原有严重流行的畜禽疾病有牛流行性感冒、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小猪副伤寒、仔猪白痢病、鸡瘟(鸡新城疫)、鸡白痢、鸭瘟、禽霍乱等10种;畜禽普通疾病有牛瘤胃澎胀病、牛瘤胃积食、牛瘤胃弛缓、牛软脚、牛肺气肿、牛肺水肿、牛百叶干(即三胃阻塞)、牛腹泻、牛放线菌病、猪牛难产、猪牛子宫脱出、猪牛胎衣不下、猪牛肺炎、鸡喉气管炎等14种;畜禽寄生虫病有牛新蛔虫病、猪蛔虫病、牛肝蛭虫病、牛前后吸盘吸虫病、牛住肉胞子虫病、猪肺丝虫病、猪肾虫病、猪细颈囊尾蚴、猪棘球蚴病、鸡蛔虫病、鸡□虫病、鸡球虫病、鸭颔下线虫病等13种;畜禽中毒性疾病有牛各种农药中毒、牛甘薯黑斑病中毒、牛霉稻草中毒、猪亚硝酸盐中毒(即饱潲病)、猪食盐中毒、猪苦楝树皮中毒等6种。除原有畜禽疾病外,1958年从外省大量调进小猪苗带进猪气喘病,调进水浮莲种又把猪姜片虫病带入境内。1978年食品公司从外地大量购进猪头肉、猪蹄和内脏上市供应,又将猪急性传染病、胃肠炎病带入境内。1981年后农贸市场活跃,畜禽肉从外地贩入销售又带进牛血痢病和猪链球菌病、猪弓形体病和猪牛口蹄疫病。历次疫病的传入,使宁化畜禽严重流行疾病由10种增加到15种,畜禽寄生虫病由13种增加到14种。其中,猪瘟、鸡瘟和鸭瘟传播快、流行广,危害最大。
二、防治
1957年,上级分配给县畜牧兽医站大中专毕业生2人,其原有5名干部经省农校进修兽医技术水平也有很大提高,该站防治设备也得到充实。县畜牧兽医站随即着手建立兽医门诊所,开展畜禽疫病防治医疗业务,并在城关屠宰场开展检疫工作。从当年冬天开始,每年举办一次畜禽防疫训练班,为每乡(相当于现在的村)培训防疫员1~2人,迄1963年止共培训1500人次回乡开展畜禽防疫工作。
[nextpage]
1958年组织民间兽医、阉割员、防疫员成立宁化县畜牧兽医协会,接着又在城关、禾口、中沙吸收兽医协会会员建立3个兽医联合诊所,开展畜禽疫病防治和常见病的医疗业务,选派经过培训的检疫员在禾口、中沙、水茜、安远、泉上、湖村、安乐、曹坊等墟场开展检疫工作,迄1962年检疫普及到全县所有的公社,生猪防疫注射密度达到50%以上,畜禽疫病流行大为减弱。
“文化大革命”初,县畜牧兽医站被撤销,干部下放,兽医联合诊所被当作“黑店”取缔,结果疫病流行又一度加重。1972年各公社成立兽医站后,检疫工作才逐步恢复。
1980年后,大力开展畜禽防疫注射和检疫,猪瘟防疫注射密度从60%逐渐上升到90%,基本上无大面积疫病蔓延流行,猪牛口蹄疫已经得到控制。
1987年猪瘟防疫注射密度达94.5%,家禽防疫注射密度近30%。
三、兽医兽药
迄1987年底,全县有兽医师1人,助理兽医师7人,兽医技术员16人,各乡镇均有一定数量的兽医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兽医工作。在全县各村共有经过培训的兽医技术人员200余人,其他饲养重点户、专业户参加过兽医技术培训班学习的有数百人,遍布各个村落,均能开展一般兽医业务。
县畜牧水产局在县城设畜牧兽医技术咨询处一所,开展畜牧兽医技术咨询,经营兽药和兽医门诊,各畜牧水产站均经营兽药,开展兽医门诊和巡回治疗。
目前经营的兽药品种:催肥长膘药类,有生长素、催长素、肥猪菜、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添加剂等20多种;治病用药类,有猪胃散、土霉素、卡那霉素、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敌菌灵、痢菌灵、敌百虫、阿托品,普鲁卡因、氢化可的松、霍乱灵、苏打片、啄羽灵、酵母粉、喹乙醇、鱼醒草、穿心莲、扳兰根、大青叶等类散剂、丸剂、针剂、药膏等60多种,能满足一般畜病需要。
县、乡畜牧部门拥有一定的医疗药械设备,除县站外,禾口、中沙、曹坊等7个乡镇站,都能自己加工生产普通丸、散、针剂等成药。
1987年全县共销售兽药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