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六 第一章 畜牧业
一、方法
畜禽的传统饲养方法以家庭圈养为主,牛和鸭多放牧饲养。
投喂饲料随畜禽不同生长阶段和各地不同资源情况而异。奶小猪满一月龄后喂白米粥一个月,其后以青粗饲料为主促其长架,大猪在青粗饲料中增加大米比重以催肥,小鸡、鸽全喂大米,童鸡、童鸭、成年鸡鸭喂精糠拌米饭的混合饲料,兔喂青草加糠饭。因宁化以传统的畜禽饲养作为家庭重要副业来经营,饲料多由自己生产采集,一般没有认真的经济核算,精饲料投入也无一定标准,交通不便的山区,精饲料的投放量更大,民间“斗米换斤鸡”的俗语是当时以大米为主喂鸡的真实写照。解放后,饲养方法没有多大改变。70年代后,逐步在集体养猪场推广使用醣化饲料、金霉素饲料、混合饲料、加生青饲料的生喂方法,并提出“烟囱不倒,猪养不好”的口号。但这些新的饲养方法在户养中并没有得到普遍推广。80年代,随着畜牧科技的发展,饲料问题进一步引起政府的重视,先后在城关、安远、曹坊、泉上、禾口等乡镇成立饲料公司,加工、供应配合饲料。添加剂、微量元素,以及多种营养成份的科学搭配得到进一步推广,养猪、养鸡、养鸭专业户均已采用科学配方的饲料进行饲养,一部分群众也采用配合饲料喂猪,但老法饲养的仍占多数。
二、经营
畜禽饲养量,解放前主要受粮食丰歉和物价的制约,很不稳定。解放后,人民政府对畜牧业生产加强领导。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畜牧业发展较快。1953年底全县生猪存栏数69458头,比1949年增加1培多。但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农民储备的粮食减少,畜禽饲养随之下降。在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中,办集体食堂,大力发展集体养猪,农户已很少饲养或根本无法饲养,尽管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党委中有一名副书记分管养猪工作,甚至出现为死猪送葬的怪事,但畜禽的饲养量还是连年下降,迄1960年底全县生猪存栏数仅11159头,比1957年下降80%。家禽年末实有数也仅有127614只,比1957年下降50%。耕牛1960年底存栏数14819头,比1957年下降22%。1968年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后,又大抓集体养猪,并提出“集体养猪一片红”(每个生产队都养)和养猪跨《纲要》的口号,畜禽饲养量有所回升,1976年集体养猪场达1505个,生猪年末存栏数23839头,占全县饲养总数的21%,省商业部门还在本县投资建立10个“千猪场”,但尚未全部建起就失败了。集体养猪场由于缺乏管理、机械设备和科学技术知识,猪养得多,死得多,粮食消耗大,出栏率低,大量亏本,严重影响社员的劳动分配收入和生产积极性。私养方面又由于实行“一把刀”宰杀,养猪户无决定宰杀和出售自主权,群众养猪的积极性大受挫折。家禽则在“以粮为纲”的制约下,也受到“鸡头鸭头不超过人头”、“私人不准养群鸭(三五成群)”等限制,饲养量(年末数)一直徘徊在1953年的水平上。1979年后,随着农业经营体制和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党和政府采取多种扶持措施,发展畜禽饲养专业户,同时取消对饲养和购销的种种限制,加上畜牧科技的发展和推广,畜牧业生产从1981年起突破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生猪年末存栏数由1980年的9.7万头增加到1987年的16.4万头,增长69%,年均递增6.8%,出栏率大大提高;家禽饲养同样连年上升,1987年达778983只,比1980年增长115%,年均递增10%;耕牛饲养由于受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改变和机械化程度提高的影响而升降,但1980年后也是连续发展,1987年底耕牛存栏数达22238头,创历史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