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四 第五章 农业技术
2010
01/15
11:29
《宁化县志》
一、水稻栽培
50年代初期逐步推行冬挖稻根,冬耕翻土,稻田增施基肥。50年代后期推行水稻密植,1958年曾一度提倡愈密愈好,甚至搞移苗并立,为了亩产放“卫星”,把已抽穗的稻子几坵移栽于一坵,虽然遭到农民抵制,未能大面积推广,但也遭受不少损失。
60年代水稻栽培方法有所改进,逐步实行湿润育秧,适当密植。密植面积不断扩大,禾苗株行距有所缩小,普遍改串灌为轮灌,实行浅水勤灌。
70年代起,为了抗寒育秧,提早季节,保证安全过关,双早推广温室育秧,后改为稻田加盖薄膜湿润育秧,实行大面积合理密植,基本苗亩插1~2万丛。密植后田管技术相应改进,中耕减为1~2次。实行浅水勤灌、够苗搁田、后期于湿交替的科学管水新技术,为了避过“三寒”(春寒、五月寒、秋寒)为害,双季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与搭配。根据早、晚稻品种的生育期和特性,在栽培技术上采取卡死播插期,培育适龄壮秧,插足基本苗,施肥“攻头、控中、保尾”等措施,达到早稻“早中求高产”、晚季“稳中求高产”。
[nextpage]
80年代,根据本县农业不同生态条件,划分不同类型地区,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配套措施,开展“双晚杂优高产模式栽培”和“中低产田攻关”。
“双晚杂优高产模式栽培”技术1983~1985年共推广12.17万亩,平均每亩增产53.4公斤。其技术要点是:(一)选用优势强的杂优组合,配套布局;(二)适时播种育壮秧;(三)插足基本苗;(四)科学管理促平衡生产。
“中低产田攻关”示范片从1983年的2619亩扩大到1984年的7000多亩,带动片达10万多亩。其成果是:(一)实现持续增产,老示范片2619亩,1985年比改前的1982年每亩平均增产218公斤,新示范片5000亩,1985年比改前的1983年每亩平均增产198.8公斤;(二)稻谷成本(据79户科技户调查统计)由改前1982年的每50公斤4.23元降为3.52元,每元投入产值提高0.82元。
“中低产田攻关”技术要点是:(一)选用良种配套布局;(二)挖深沟排水,减少冷、烂、锈、酸为害;(三)因土配方施肥,推广微肥(硫酸铜)。
二、蔬菜、经济作物栽培
蔬菜栽培历来为常年连作或轮作,有的实行套种和“立体”栽培。早春育苗常采用灶头保温或室外温床育苗,以便抢季节、早栽培、早上市,普遍施基肥和盖种肥,视苗情和栽培目的多次追肥。瓜果有采用人工嫁接定向培育品种优势的栽培技术。80年代广泛推广营养土育秧、薄膜覆盖和温床育秧等新技术。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伍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