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卷四 第五章 农业技术

2010
01/15
11:26
《宁化县志》

一、病虫发生


  解放前宁化农业病虫为害的统计,始见于民国24(1935)《福建省统计年鉴》:大豆受害面积650亩,损失260担,水稻受害面积9800亩,损失稻谷4500担。解放后随着耕作制度与生产技术的变化,农业病虫害发生情况也在不断变化。5060年代以水稻食根金花虫、螟虫等为主,稻瘿蚊也曾一度发生。70年代起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卷叶螟等相继成为主要病虫害。80年代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又有柑桔红蜘蛛、介壳虫、西瓜枯萎病、魔芋瘟等病虫害出现,致使每年稻谷减收510%、经济作物产值减少15%左右。1981年发生穗颈稻瘟,受害面积达18.6万亩,其中有54350亩水稻绝收,粮食减产21500吨,受害田块平均每亩减产115.6公斤,危害最为严重。

 

二、病虫测报


  1954年,县农业技术指导站设兼职植保人员,开始进行点灯诱蛾、田间调查。1958年起,城关、禾口、安乐设立病虫测报点,开展病虫测报工作。1962年成立县病虫中心测报站,配备3名专职技术员。1977年成立县植物保护站,编制4人。

  在60年代前,只作水稻螟虫发生短期预报。70年代起,对粮、油、豆等类作物的多种病虫发生作中、短期预报。1978年后对经济作物开展试测试报,对原测报对象开展长、中期预报,对稻瘟病、稻飞虱、卷叶螟作系统测报,开始建立一虫一病一档案的制度。

 

三、病虫防治


  解放前农作物多稀植,引进种苗少,自然植被优良,虫害天敌较多,基本保持生态平衡。当时病虫害主要是穗颈稻瘟和稻飞虱,为害年份少,受害面积也较小。防治方法主要靠人工捕捉(菜虫、豆虫)和喷洒植物性农药如烟叶茎浸出液、茶饼水、雷公藤、巴豆等。
[nextpage]


  50年代化学农药仍不多,除采用旧法防治外,主要强调采用隔冬翻土冻垡消灭土中虫蛹、处理病稻草、灌水浸死虫蛹、种子消毒等方法,辅以化学农药防治,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年用化学农药仅几吨。

  60年代起,化学农药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病虫防治逐渐转向以施用化学农药为主。全县年用化学农药从十几吨上升到上百吨,1968年和1969年两年用量比较多,分别达220吨和460吨,年防治面积高达40万亩次。因农药毒害和污染结果,害虫天敌也惨遭毒害而减少,加之水稻大田推广密植,通风条件较差,有利于某些病虫害繁殖,虫口逐年增加,病害也较严重。

  70年代曾提出生物防治措施,但因虫口日益增加,再加上大量调入的种子没有经过植物检疫,以致病虫害随之带入而蔓延扩大,1970年化学农药使用量突破千吨,尤其是虫害天敌,如蜘蛛、青蛙和食虫鸟类受农药毒害而大量减少,使得60年代初原为害较轻的稻飞虱得以大量发生,零星发生的卷叶螟变成主要害虫。虽然采取种子消毒、秧苗带药下田等措施,仍无法防止病虫害大面积发生。特别在70年代几种农药混合使用、反复滥施的情况下,稻病主要是穗颈稻瘟、纹枯病、叶稻瘟、稻粒瘟等,以预防为主。70年代提出有瘟无瘟防三遍,浪费不少农药,而且造成80年代初病虫害发生呈现更严重上升趋势,全县稻飞虱发生面积达15万亩,螟虫为害面积8万多亩,卷叶螟也普遍蔓延。1982年化学农药施用量超过2000吨。1984年起,农民从经济核算出发,总结经验,针对病虫害发生情况,开始掌握适时适量施药,1984年用药量降至1200吨,1985年降至800多吨。80年代水稻病虫仍以预防为主。由于预测和防治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科学管水、施药,水稻发病受害程度较70年代轻。

 

四、植物检疫


  1982年植物检疫机构成立前,已有病虫害随着种子和种苗的入境而蔓延。甘薯小象1958年传入淮土扩展到全县,水稻白叶枯病于1975年随桂朝谷种传入淮土,蔓延9个乡镇。成立检疫机构后,配备2名植物检疫干部,并即根据国务院重新颁布的《植物检疫条例》和农牧渔业部检疫对象名单,开始对内进行植物检疫,堵住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柑桔溃疡病、根粉蚧、地粉蚧、黄龙病等几批危险病虫入境。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伍传杰】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