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卷四 第五章 农业技术

2010
01/15
11:19
《宁化县志》

一、作物施肥


  解放前,农业生产用肥主要靠人粪尿、厩肥、草木灰、饼肥等农家肥。部分地区有施用石灰和硫磺、猪骨粉等沾秧根的习惯。施肥方法,多经堆区发酵腐熟后才使用。农家肥的肥源有限,除蔬菜和经济作物用农家肥作基肥、盖种肥和追肥外,稻田普遍要到搁田时才施一次人粪尿拌草木灰或饼肥粉作追肥,旱地作物除瘠瘦的土地施肥外,基本不施或仅施一次追肥。果树一般也不施肥,所以果树出现大小年和隔年结果现象。由于农作物主要靠自然肥力生长,广种薄收,是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解放后施用的肥料品种、数量逐渐增加,施肥技术不断改进,1954年开始推广化学肥料,以后化肥供应量逐年增加。50年代按耕地面积平均每亩施用化肥0.51公斤,大量施肥仍以农家肥为主,但开辟肥源较广,如废弃垃圾、房前屋后肥土等普遍被挖掘利用,施肥数量大为增加。1963年全县化肥供应量突破千吨。60年代中末期,每亩年平均施用化肥近10公斤。在逐渐普遍使用化肥的同时,绿肥种植面积也逐年扩大,19641969年,年平均播种紫云英5万余亩。70年代随着双季稻面积扩大,化肥用量超过万吨,每亩年平均施用化肥由25公斤上升到70公斤,每年还调入商品杂肥(农用石膏、饼肥、骨肥)20003000吨至50006000吨不等。绿肥种植相当普遍,1974年绿肥播种面积达19.8万亩,其中紫云英播种面积15.7万亩。这年全县又全面推广稻草回田,并大量使用根瘤菌和5406”等菌肥播种、用磷细菌肥沾秧根,化肥成份由单一氮肥发展到有磷肥和少量的钾肥,品种也由单一的肥田粉发展至十余种。80年代全县化肥用量每年都在34万吨左右,每亩平均施肥8095公斤。钾肥用量猛增,从70年代末100多吨增加到1500吨,化肥基本替代了农家肥。80年代后,绿肥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每年播种面积24万亩,稻草回田也有所减少。1987年绿肥播种面积21029亩,其中紫云英16398亩。

  施肥方法,农家肥既作基肥也作追肥。化肥在70年代以前多作面肥追施,以氮肥为主。70年代起普遍推行攻头、保尾、控中间的施肥技术,化肥作基底肥,施用量一般占整个生育期施肥量的5060%1978年推行5406”拌种和磷细菌肥沾秧根占播种面积的82.3%,并推行球肥深施全层施肥根外施肥等施肥技术。[nextpage]

此外,施用铜、锌、硼微肥也得到推广,约达播种面积10%左右。1982年全面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已经推广和应用的施肥技术大都得到巩固,并且开展土壤诊断,推行因土定量施肥技术。据19831985年施肥试验,宁化一般土壤氮、磷、钾配合比例以10.50.5为宜(纯氮量910公斤),但国家供应的磷钾肥偏少,这一技术实际难于普遍推行。球肥深施、菌肥拌种,以及使用骨粉、硫磺沾秧根,因种种原因大部分农户已不采用。淮土乡因其土地特性,仍保持使用硫磺、骨粉沾秧根的习惯。

 

二、改良土壤


  解放前,宁化改良土壤的主要办法是施用有机肥(如厩肥,采青、田间杂草回田、稻草回田),水旱轮作和大面积实行一年一季休闲等措施,不断改良土壤理化性能和提高土壤肥力。

  5060年代主要仍是靠增施有机肥料为主,此外采用增填客土、挖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及深耕翻土等措施,也不断改良土壤理化性能。在1958大跃进运动中,违背自然规律,搞瞎指挥,翻土要求深挖一尺,不仅费时花工,结果把生土翻到表层反而降低了地力。大规模的土壤改良始于70年代,主要是通过小丘并大丘、平整土地、开深沟排潜水降低地下水位、冬耕晒垡以及推行稻草回田、大种绿肥、增添客土、冬季积杂草在田间沤堆肥及燻土等,使土壤理化性能和土壤肥力普遍有所提高。据19741977年统计,每年改造低产田(排洪沟、砌深沟)1.84.8万亩,平整土地1.12.8万亩,平均每亩积施肥料60担,每年种植绿肥面积20万亩左右,稻草回田面积20万亩以上,冬耕翻土30万亩以上,减少冷、烂、锈、酸的为害。80年代后转为重点进行低产攻关,综合改土治理,成绩也很显著。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伍传杰】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