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九 第四章 防疫保健
旧县志载:“明嘉靖二十三年甲辰秋大疫,人死者十之二。”此后,疫病屡有发生。据调查,民国25~38年(1936~1949年),全县各地传染病、流行病十分猖獗,病死率高,总人口数徘徊在13万上下。民国32年城关、禾口发生伤寒,民国34年又流行“乙脑”,民国35年全县“流脑”大流行,民国37年天花大流行,民国38年麻疹大流行。疟疾、痢疾、肝炎等病则连年流行,不少乡村还有麻风病人。旧时代医药奇缺,人们用接种较好的牛痘痂皮调乳汁代替疫苗预防天花。至40年代初期,县卫生院曾组织人力下乡种牛痘,但以城关学生受益较多。此外既无防疫措施,也无卫生保健宣传。
1950年,县成立防疫委员会,制定《组织管理暂行办法》及《工作细则》,组成防疫大队,下设3个分队,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普种牛痘、预防注射、巡回医疗、卫生宣传和隔离麻风病人等卫生防疫工作。1953年,省疟防站从永安迁宁化(1955年改县疟疾防治站),开展以疟疾为主的传染病调查防治工作,较为主要的工作有如下几方面。
疟疾 1957年调查10个区乡2647人,年发病率为28.1%,以间日疟为主,恶性疟和三日疟分别占16.5%及14.7%。通过发动群众消灭蚊子,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1976年发病率首次降至万分之一以下。1977年,本县与江西石城等7县、本省建宁等3县组成抗病联防。1982年参加南方七省(区)灭疟后期管理与监测科研协作试点,开展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疫点处理。1985年经省、市考核,经全国疟疾专题委员会委员、南方协作组顾问、组长等3人现场观察,确认宁化年发病率已降至10万分之一以下,为全省第一个、全国第二个基本消灭疟疾的县。与此同时,近10年未查到嗜人按蚊,基本消灭了微小按蚊。1985~1988年,未再发现当地感染疟疾病例。
- 上一篇:第二节 卫生监督监测[ 06-02 ]
- 下一篇:第二节 计划免疫[ 06-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