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宁化人民收入低微,对衣着无法讲究,多数农民衣衫褴褛。
据民国28年(1939年)统计,全县从外地购进各类棉布31420匹(多窄幅,每匹约长6.6~13.3米)、哔吱4匹,香云纱10匹,汗衫、毛巾、线袜等共641打,羊毛线130磅。棉布以漂蓝、缎乌为主,按全县13万人口计算,每人2米左右,仅够做1件单衣。而哔吱、香云纱、羊毛线等则仅供极少数人消费,至于鞋、袜、帽等方面除部分老人、小孩穿自家手工制作的布鞋、少数男人雨天穿干鞋(亦称油鞋、钉鞋,系牛皮制成,底加铁钉高出底面的雨鞋),以及走长路或上山砍柴穿草鞋外,农民通常多打赤脚;所戴帽子多用棉线(极少数有钱者才用羊毛线)织成。穿戴极为简朴,因此宁化农村群众长期保留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传统衣着习惯。
解放后,群众生活逐步提高,衣着穿戴变化更为明显。1953年,县商业部门销售棉布67.94万米、卫生衣1320件、胶鞋3074双,按全县16万人口计算,人均消费棉布约4米。1957年,全县销售棉布92·06万米、卫生衣15170件,胶鞋34671双,呢帽、布鞋、胶鞋、机制布鞋等也开始进入农民家庭。1965年销售化纤布2.26万米。1978年起混纺布又大量进入民家。1985年商业部门销出棉布136.18万米、化纤布54.35万米,混纺布214.75米,共计400多万米,以全县30万人口计算,人均销量10米以上。过去群众普遍只有两套换洗衣服,而今不仅数量大增,而且四季穿着分明,由蔽体温暖型转向舒适美观质量高档型,各类成衣销量日增,连衣裙、西装、呢制服、茄克、羊毛衫、风雪衣、羽绒衣以及锦纶袜、皮鞋已成为群众的普通穿着之物,而布鞋、解放鞋、凉鞋几乎人人都有,所以农民常说:如今的解放鞋比解放前的草鞋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