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十二 第一章 县城建设
民国24年(1935年),县政府决定在城隍北端建中山公园和中山堂,占用农地鱼塘20余亩。历时十年方落成,除中山堂外,别无园林建筑,不久即荒废。
解放后,一些机关学校的庭院种植花草树木。县城街旁、路旁几乎年年种树,但由于管理保护不善,成活率很低。70年代后,采取种大苗责任到户,逐见成效,南大街和中山路两段,已成荫蔽的绿化带。进入80年代后,美化环境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园林建设被引起重视。许多机关、学校、厂矿都建有庭院小园林,县人民政府、宁化一中、林业局、县医院、县供销联社、合成氨厂、制材厂等较大单位都有假山、喷水池、花圃花带、石桌椅等设施,公共场所主要有两个公园一个花圃。(1988年动工兴建老干部活动中心,占地面积0.69公顷,位于翠江南岸,同翠园相对,名为寿苑。)
翠园 在中山路东段南侧,占地0.5公顷,1984年8月建成。园内有饮食、冷饮、照相等服务设施,有假山天桥、鹤池碧水、亭客水榭,花架回廊等景观。临翠江,倚城墙,呈带状三角形向上游延伸。
北山公园 建于北山西侧鳌山下,占地3.7公顷,包括革命纪念馆、革命纪念碑、三官堂和光严寺等遗留建筑。纪念馆座落公园左侧,八大间展览室构成“回”字形,从室内天井采光,内景外观庄严古朴,纪念碑矗立鳌山之巅的平台上,周围栏杆种植苍松翠柏,园内多植果木,沿坡98级台阶,气势雄伟,正在建设中。
街心花圃 建于1983年,在南大街与新桥二路交汇处。1986年,一尊9.9米高的黄慎水泥塑像矗立其中(1989年整修,命名为瘿瓢园)。
城区过去街道狭窄,树木稀少。70年代后,城区的绿化美化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1986年全县青少年开展“我为翠城穿绿装”活动,城区植树60多万株。迄1987年,街道两侧成活树木3000余株,各机关、单位自建花坛78处,种花草18000盆。
主要街道、县城四周公路两旁及沿江两岸基本绿化。翠江镇森林覆盖率为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