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十二 第一章 县城建设
一、 供水工程
西溪穿越城区,沿河设有数十个取水点,绝大多数住户饮用河水。清代有井26口, 民国时又挖十数口。解放后,发行和新挖了上百口水井。学校、工厂等一些单位则装水泵、建水塔,实现用水自给。今用水仍自给的单位有一中、六中、医院、合成氨厂、制材厂、粮油加工厂、瓷厂、机电厂、机砖厂、无线电厂等。
1969年,宁化县筹备兴建自来水厂。1972年,建成日产1690吨的水处理构筑物及设备,安装20多个供水点。1984年,经过扩建并安装铁嘴桥取水泵房至水厂、水厂至“五交化”门前的供水主管道(长1300米),供水能力增至7000吨/日,普及率达70%。1985年供水量为128.27万吨,最高用水量为5000吨/日。
二、 供电工程
30年代以前,皆用植物油和松明照明。40年代多用煤油灯,公共场所及演戏使用汽灯。民国37年(1948年)曾在塔下街施氏祠一部旧汽车上安装发电设备发电,因设备破旧,仅发电一小时就停机。
1955年2月宁化火电厂建成投产,城关的主要单位装上电灯。1958年添置120马力木炭内燃机,配置64千瓦发电机,发电量增加,部分居民装上电灯。1961年10月,八里圳一水电站建成投产,1966年2月乌龙峡水电站相继建成投产,城区主要干道有了路灯。1972年3月架设丁坑口至城关35千伏高压线路,城区变电所建成投产,并入闽北电网,可日夜供电。1977年乌龙峡水电站扩建工程投产,基本满足城区照明需要。据统计,1987年城区供电量3588.63万度,售电量3275.87万度,大街小巷已有路灯1000盏。
三、 排水工程
宁化历史上屡遭西溪洪水之患。据记载,解放前城内进水12次,解放后7次,1968年洪水超过警戒线,城关水位高达12.96米,街道水深2米。
城区排水为雨污合流制。主要道路街巷铺设的排水渠道,分明、暗两种,明渠尺寸0.7米×0.8米,暗渠尺寸为2米×2米,或2米×2.5米,以暗渠为主,主渠道达10公里,就近通向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