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蒗菇米粿飘清香

2025
03/19
07:14
宁化县融媒体中心

每至农历二月十九,我就思念起家乡的蒗菇粿,仿佛闻到一缕缕醉人的青草香。


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风俗。”我的家乡客家祖地宁化流传着“二月观音九,蒗菇粿糍家家有”的民谣。农历二月十九,传说是观音菩萨生日,名为观音九。这天,除烧香点烛,供果品外,家家户户还要做蒗菇粿。



说起观音九宁化客家人吃蒗菇粿的习俗,民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观音菩萨看到凡间的人早起晚归耕田种地,生活十分艰苦,很是怜悯,于是从天庭调配牛郎牛女下凡帮助农民耕田。牛郎牛女问下凡吃什么?观音指示见青可吃,牛郎牛女一时高兴,在路上摔了一跤,把上颚的牙齿打掉了,所以现在的牛还是上颚没有牙齿。


到了人间,牛郎牛女任劳任怨,辛勤耕作,农夫得到牛的大力帮助,五谷丰收,丰衣足食,而牛却仍然只是吃草,深感委屈,便求观音菩萨答应它们也能吃饭。观音认为农民种田不易,没有同意牛的要求,同时还怕它们向农民提出要求,就取来白带子将牛郎牛女的颈部系住,不让说话,要它们默默耕耘。久而久之,牛的颈部长出了一圈白毛,遗传至今。事后,观音觉得自己对牛太过于苛刻,感到内疚,便在自己生日这一天亲自下凡采摘野草做成糕果同牛一起吃,以表歉意和慰劳。观音此举也被凡人知道了,人们纷纷仿效,表示对观音和牛的谢意,传承至今,渐渐成为宁化客家习俗。


做蒗菇粿较为复杂。事先要上山下田采摘蒗菇。惊蛰过后,清明前夕,在山边、田野你就会看到三五成群的客家妹子采撷蒗菇。那清秀的脸庞、健美的身姿、整洁的衣装和朗朗的笑声构成一道美丽的春景图。蒗菇是一种草本植物,学名鼠曲草。因嫩叶多在清明节前后采食故又称清明菜。阳春二月,春雨滋润后的鼠曲草便迎风而长,山边、田埂、地角、路旁等阴湿处,俯首可见它的倩影。那形态如同小家碧玉,温润可人:茎簇生、直立,少分枝,倒披针形叶互生,全株布满白绒毛。细细的花茎托起淡黄色的花冠,看去状如缩小的玉兰,白中蕴碧,厚实的叶面上像有一层淡淡的蜡光,摸一摸有金丝绒般的手感。鼠曲草性味甘平,具有清凉解毒、平喘止咳、补脾祛湿之功效。


蒗菇米粿的具体做法:将采摘的蒗菇嫩茎叶及花朵,洗净后切碎捣烂;选用上好白米,洗去糠尘后,用清水浸透一夜,磨成米浆,再将米浆置于锅中用文火,边煮边搅至熟透,铲起放簸箕中,加入捣烂的蒗菇,充分搓和后,即可做成各种形状的米粿,置锅中蒸熟后即可食用。如爱吃甜的,则掺进红糖;爱吃咸的则掺进适量用硬杂木烧成的碱灰泡沥出来的碱水。刚出锅的蒗菇粿散发出青草香味,给人以还璞归真的感觉。宁化风俗,做好的蒗菇粿要先敬奉观音,请她赐福,尔后自吃和馈赠亲友。吃着那韧韧的、软软的、香香的蒗菇粿,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蒗菇粿是宁化客家人巧用药草制作食品的智慧结晶。它既是一种美食,又是一种药膳,既能果腹充饥,又能治病健身,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绿色食品,深受宁化客家人的喜爱。 


作者 连允东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作者:连允东】 【责任编辑:曾怡】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