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中央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风展红旗如画】一篓白米

2020
05/28
07:32
宁化县融媒体中心

●赖全平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红色故事却一代代流传下来,成为客家儿女心中的宝贵财富,令人感慨,催人奋进。


1929年3月至1933年7月,毛泽东和朱德、罗炳辉和谭震林、彭德怀和滕代远等分别率领红四军、红十二军、东方军等中央主力红军多次进入宁化,开辟宁化革命根据地,实现“工农武装割据”。


民以食为天。红军远道而来,经过长途跋涉,粮食供应自然紧张,有时不得不在行军途中筹集粮食。为了进一步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尽管红军生活艰苦,但从不轻易扰民,坚持“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原则,纪律严明,军民一家亲,不断扩大红军队伍,最终迎来革命的胜利。红军向村民借一篓白米并及时归还的故事,在宁化水茜一带传为佳话。


1930年1月16日,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四军前委和第二纵队从连城、清流的余家畲、林畲、归化的张地、林家山,到达宁化县的青瑶、罗坊坝、泉上;17日经豪亨、庙前、大岭抵达水茜,因天气寒冷,部队在水茜安营扎寨,积极开展筹粮、筹款、扩红等工作。


兵荒马乱,人心惶惶。面对这支2000多人的队伍,水茜的群众不清楚来的是什么部队,只看见士兵打着绑腿、行色匆匆,还有很多驮东西的战马。有的群众感到害怕,甚至逃到山里不敢出来。但群众很快发现,这支队伍军纪严明,从不轻易进民宅,还向群众宣传说,他们是中国工农红军,和贫苦农民是一家人,让群众不要害怕。红军用石灰水在村民的墙上刷写“打倒土豪劣绅”“取消一切苛捐杂税”“穷人过年不还账”“打土豪,分田地”等宣传标语。


时已深冬,天寒地冻。水茜22岁的黄松柏那天正在筹办婚宴,准备过几天请客,家里准备了不少大米、冬笋、猪肉、水酒等。红军到来后,他十分担心,怕请不成客,没想到红军并不拿他的东西。当天下午,一名红军连长见他家备有三篓白米,全用竹箩筐装着,每筐约30公斤重,就好奇地问,老乡,你家这么多白米,有卖吗?黄松柏告诉他,那是结婚请客用的,没有卖。对方又说,因部队需要,能否先借一篓白米给他,保证当晚归还?黄松柏犹豫不决,想借又有点不放心,心想万一对方借而不还或归还不及时,岂不误了婚宴?不借,又怕冒犯对方。思前想后,他还是很不情愿地答应了,执意要求对方写借条给他。当天晚上,当黄松柏还在为那篓白米暗暗担忧时,那名红军竟挑来一担谷子还他,说是拆了当地大地主黄荣权家的粮仓,以谷还米,请他收好,并感谢他对红军的支持。


当天,那名连长寄居在黄松柏家,热心地帮他布置洞房,并在他家门上写上“此家办婚事,请红军战士不要进此屋”字样。连长告诉黄松柏,红军是真正的人民军队,是毛泽东、彭德怀领导的队伍。


“我不是不舍得那篓白米,主要是因为20日要结婚请客,怕红军不能及时归还,会误了婚宴。”事后,据黄松柏回忆,红军对群众很友好,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买卖公平,从不轻易打扰群众,借群众家的土灶煮饭还会付钱。有的用行军锅、铁架做饭,但会用银圆向群众买柴火。


当天晚上,红军住在水茜陈家、水背及街上一带,不少人住在屋檐下,有的用门板搭床铺,有的向群众借稻秆垫床。18日凌晨,红军起床后,纷纷归还门板、稻秆,还帮群众上好门板,打扫好卫生,感谢群众对他们的关心与支持。


18日早上,红军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经安寨、大洋、岩前一带,进入安远境内;19日经肖坊、营上、吴家向江西广昌进发,开始了新的征程。


红尘滚滚,往事如烟。黄松柏早已离开人世,白米也成为百姓家的寻常之物,但红军向村民借一篓白米并及时归还的故事,却在水茜一带广为传颂,激励着一代代客家儿女奋勇向前。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作者:赖全平】 【责任编辑:茜茜】

热门新闻